×

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NT$1850

中國當代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領域泰斗學者、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傾力撰寫


1608274808_7天鉴赏期(1).jpg

详情-01.jpg

【中國人口發展史】

編輯推薦

中國現時的人口是怎樣發展而來的?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口調查的? 在過去幾千年中,中國的人口是如何遷移、分佈的? 對現有歷史人口資料應該如何準確地評估和運用? 這本書即能滿足讀者對於這些問題的疑惑。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人口發展的簡明歷史,*名學者葛劍雄以其專業的歷史學功底,不僅將中國以往多年間人口變化的現象及其特點、原因做了全景式的梳理與闡述,還對中國歷史人口的構成、分布、遷移及調查制度做了論述。

本書脈絡清晰,論述深入淺出。 宏觀的歷史線條下,不乏能撿拾到頗富趣意的歷史細節。 比如:戰國時越王勾踐為了迅速新增人口,曾規定國民凡男二十歲、女十七歲不嫁娶的,父母要受處罰。 西晋泰始九年(273年),為了在百姓中挑選宮女,竟下令全國停止婚嫁。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母親曾以生吞一種螺的方法避孕……

關注中國歷史的人,不能不關注人口發展的歷史。 關注中國人口現狀和未來的人,也不能不瞭解中國人口的過去。

內容簡介

《中國人口發展史》是*名學者葛劍雄教授研究中國人口發展的學術專著。 正如葛劍雄先生所述:“就像國民應該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一樣,中國公民都應該瞭解中國人口發展的歷史。”本書通過爬梳史料,詳細論述了中國兩千多年間的人口現象、人口變化發展的過程及其原因,總結了其中的規律。 全書分為上、中、下編,上編主要論述歷代人口調查制度的起源、演變和發展,並對歷史人口資料做了相應評估; 中編以時間為脈絡,分章具體闡述了先秦至清朝的人口發展情況,並剖析了人口數量變化的特點、原因; 下編則從人口的構成與再生產、人口的分佈及遷移等方面做相關交代。 在歷史的回溯與重建中,本書既能使讀者對中國人口發展的全過程有整體瞭解,從而進一步理解現在,思索未來; 同時也能為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各相關學科提供有利條件。

作者簡介

作者: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生於浙江吳興縣南潯鎮(今屬湖州市南潯區)。 1965-1978年任中學老師。 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業研究生,師從譚其驤教授,1983年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1年晋昇教授,1996-2007年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2007年任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2014年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長。 現為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目錄

緒論

節中國人口發展史的空間範圍/1第二節中國人口發展史的時間範圍/4第三節中國人口發展史的具體內容/10

1.人口數量的變化/10

2.人口分佈的變化/13

3.人口遷移/16

第四節研究和瞭解中國人口發展史的意義/19

上 編歷代人口調查制度與現存資料

章人口調查制度的起源

節大禹時的人口記錄不可信/25

第二節《周禮》的記載並非實際制度/31

第三節《國語》所載為最早的人口調查制度/33

第四節首次全國性人口調查完成於秦代/36

第五節西元2年西漢戶口數是現存最早的全國性人口數/39

第二章人口調查制度的演變和發展

節戰國、秦、漢的上計/43第二節唐代的記帳和戶籍/48第三節多頭統計的混雜——宋代的戶口統計制度/60第四節金代的猛安謀克制和戶籍登記/63第五節明代的戶帖與黃册制度/66第六節清代:由戶口登記向人口普查的過渡/71第七節1911—1949年:有名無實的人口調查/76

第三章歷史人口資料的評估

節歷代戶口統計數/81

1.歷代戶口資料的時間和空間空白/81

2.戶口數位本身的錯漏/84

3.戶口數與實際人口數的差异/85

4.書面制度與實際制度的差异/91

第二節方志記載的戶口數/98

1.一般特點/98

2.使用中應注意的方面/100

第三節家譜:官方戶口數以外的資料庫/104

1.家譜資料的獨特作用/106

2.家譜資料的局限性/110

3.家譜人口資料的運用和研究成果/113

中 編歷代人口數量的發展和變化特點

第四章秦、漢時期

節先秦人口數的估計/123第二節秦時期/124第三節西漢時期/125

1.漢初人口數的分析/125

2.各階段人口數量/127

3.西漢郡國範圍外的人口/132

第四節東漢時期/136

1.各階段的人口變化/137

2.東漢最高人口數推算/142

第五章三國至隋時期

節三國、西晋時期/145

1.戶口數位分析/146

2.實際人口數的估計/149

3.東漢三國之際的人口穀底/152

4.西晋最高人口推算/154

第二節東晉、南朝/155

1.東晉/155

2.宋/156

3.齊、梁、陳/157

第三節十六國、北朝/159

1.十六國時期戶口數位分析/159

2.十六國時期人口數量變化的特點/161

3.北朝人口數量的變化/163

第四節隋時期/165

1.隋初南北人口合計/165

2.人口峰值的估計/166

3.隋朝統計範圍外的人口數估計/169

第六章唐時期

節戶口數位分析/171第二節人口峰值推算/172第三節隋唐之際人口穀底推算/183第四節唐後期的人口變化/184第五節唐朝統計範圍外的人口估計/187

1.吐蕃/187

2.高麗/190

3.渤海/190

4.南詔/191

5.突厥/192

6.回紇(回鶻)/194

7.黨項/195

8.其他/196

第七章宋、遼、金時期

節五代時期的人口耗减/197

第二節宋代戶口數的真實含義/200

1.關於“丁”和“口”的含義/201

2.如何理解宋朝當時人的議論/208

3.宋朝的實際人口數是否與前後時期衝突?/ 213第三節宋代實際人口數的推算/219第四節遼朝人口數估計/221第五節金朝人口數量的變化/223

1.金朝戶口數分析/223

2.宋金之際的人口穀底/229

第六節其他政權、地區的人口估計/231

1.西夏/231

2.大理/233

3.其他/233

第八章元時期

節史籍所載元代最高戶口數/236第二節金、南宋末年人口穀底的推測/238第三節元朝最高人口數的推測/248第四節西藏人口的調查/254

第九章明時期

節明代人口數量研究概況/258第二節明代初期人口總數的確定/260第三節元明之際的人口穀底/268第四節明代人口峰值估計/269第五節明朝統計範圍外的人口估計/274

第十章清時期、近代

節清代人口數量研究的評估/275第二節清代人口峰值/277第三節明清間人口穀底數的推算/281

第四節清朝後期的人口耗减/284

第五節怎樣認識清朝的“人口奇迹”/287

第六節1912—1953年的人口變化/291

第十一章人口數量變化的特點

節增長緩慢/294第二節“大起大落”和發展的階段性/295第三節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298

事實和原因/298

第四節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304

1.漢族與其他民族人口增長的差异/304

2.產生差异的原因/306

3.其他民族間人口不平衡增長的原因/311

第十二章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

節地理條件/316第二節農業生產/319第三節戰爭/322第四節政治制度/325

1.法令、政策/326

2.賦役制度/328

3.刑法制度/330

第五節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332

下 編人口構成 再生產分佈 遷移

第十三章人口的構成與再生產

節性別構成/339第二節婚姻狀況/342第三節家庭規模/348第四節出生率/352第五節死亡率/355

1.嬰兒死亡率/355

2.成年前的死亡率/358

3.孕婦產婦的死亡率/358

4.疾病及衰老引起的死亡/358

5.酒精、藥物等中毒引起的死亡/359

6.非正常死亡/360

第六節民族構成/361

1.基本特點/362

2.原因/365

第十四章人口的分佈

節階段:商、周至東漢末年/369第二節第二階段:三國至五代時期/385第三節第三階段:宋至近代/389第四節人口分佈重心的轉移/405第五節人口分佈形成和變化的原因/408

1.自然條件/408

2.經濟條件/410

3.政治條件/412

4.社會條件/413

第十五章人口的遷移

節人口遷移的類型、特點和規律/415

1.自北向南的離心型遷移/417

2.政府強制性的內聚型移民/427

3.東西向的滲透型移民/429

4.由內地向邊疆的開發性遷移/432

5.東南沿海地區對海外的移民/436

6.北方少數民族的內徙與西遷/439

7.南方非漢族的退卻性遷移/441

第二節人口遷移的意義/443

1.國家和民族的形成/444

2.文化的傳播/445

3.人口的合理分佈/446

4.人口素質的提高/447

5.都市的形成和擴大/448

餘論

--------------------------------------------------------------------------------

详情-01.jpg

详情-02.jpg

【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編輯推薦

★與黃仁宇、余英時、楊聯昇、何炳棣、張光直比肩的海外華裔史學大家中國通史力作

★第三届“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

★余英時、葛兆光、姚大力、許紀霖、王子今、白岩松一致推薦

余英時:許先生好學深思,遍涉人文—社會諸學科,能將廣博的知識加以融會貫通,而納入一種由深思熟慮得來的分析系統之中,著作宏觀與微觀互動為用、古今一貫、雅俗共賞。

葛兆光:許先生的筆下,是一個大歷史。 “所謂‘大歷史’,不能從單獨的事件著眼,必須從各種現象的交互作用,觀察整體的變化。”大歷史要有大判斷,非博覽碩學之士,不能下大斷語。

姚大力:用許倬雲先生自己的話來講,政權的遞換並不一定與中國這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週期或者節律完全一致。 這個週期實際上是一個更長的時段,它超朝代。 如果把中國通史按照朝代一個個講下來,那它內在的經濟、文化、社會演變的線索是掐斷的。 《萬古江河》非常好,就在於它是以超時代的時間幅度來講中國歷史的。

許紀霖:許倬雲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 只有學問到了爐火純青、閱歷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盡江山滄桑的時候,方能够化繁為簡,將歷史深層的智慧以大白話的管道和盤托出。 有學問的專家不謂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實在太少,而許先生,就是當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王子今:怎樣在真實描繪社會運動的洪峰和大潮時,兼及社會生活的微瀾和細流呢? 怎樣通過一個具體社會事件個案的瞭解,觀察總體社會風貌,如同通過分析一支試管中的水樣,察知大河的水質呢? 《萬古江河》是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一部論著。 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圖,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圖。 前者便於察知細微,後者便於理解大勢。 二者的合理結合,就是《萬古江河》的成功。

白岩松:我們是誰? 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 看了許倬雲先生的書,才明白,其實我們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與寫作都不便,卻讓思考走到*遠,穿越了歷史與成見。 我們的不知道,正是一種對他致敬的管道。

★放寬歷史視界看“文化圈”的中國走過的道路

從上古、中古到近古,從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存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的風起雲湧,中國歷史和文化一步步成長起來,一步步與他者發生聯系:考古以前的中國(新舊石器時代的諸種中國文化源頭)、中原的中國(商周青銅文明,春秋戰國的思想爭鳴,覈心文化奠定基礎的時代)、 中國的中國(秦漢大一統國家背景下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思想信仰世界的豐富)、東亞的中國(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空前深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亞洲的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思想文化繁榮的宋元時期)、 世界的中國(1500年以來中國文化思想變化、逐漸融入世界並面臨挑戰的經濟政治,近代的曲折前行與掙扎)。

★聚焦數千年中國人的生活起居、心靈關懷和信仰世界

不同時代的中國人,他們的廚房、餐桌、衣櫥,日常娛樂活動、生產勞動等等都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雞鴨猪狗牛羊何時被中國人馴化? 人工栽培的蔬菜在不同時代的中國都有哪些種類? 普通中國人日常吃喝是如何多樣起來的? 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人穿著的樣式、材質有什麼不一樣? 歷史上的普通中國人都住哪種樣式風格的房子? 外來文化、物品對中國人有何種影響?

中國人的知識和思想是如何產生變化並發展到今天的? 不同時代的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儒、釋、道三種主要思想、文化、宗教的各自的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爭執、交融與補充,外來的其他宗教、思想、知識不斷衝擊、刺激、融入中國文化,這一系列的變化,不僅對知識精英、社會上層有深刻的影響(士人思想心態的變化、政治實踐的進退、經典的闡釋與書寫、精英文學藝術活動), 也對普通群眾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民間信仰、通俗文學、日常生活管道、倫理道德實踐、對精英文化的利用)。 而且,文化的影響還是雙向的,不僅自上而下,而且還自下而上。

★探索豐富多樣的中國區域文化交織融合

以乾旱半乾旱農業為主的中原文化、沙漠草原遊牧為主的草原文化、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南方農業文化、東南沿海的海洋文化、西南的高山高原文化、西北的中外貿易交換影響的絲路文化。 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走過不同的道路,形成不同的區域文化,交流、交換、影響,在逐步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基底。

★比較世界舞臺上的中國與其他文明

始終以世界的眼光看待走向世界的中國:考古所見中國文明與西亞兩河流域文明,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隋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國,宋元時代的中國與東亞和世界的互動,明代中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已經進入世界體系的清朝的盛世與危機,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以及文化的諸種變化、選擇。

內容簡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與變化的劇烈大潮之中,中國如何自處,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從何處來,中國文化從何處來,又要向何處去?

這本《萬古江河》即心懷中國文化的著名史家許倬雲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為今天中國人撰寫的歷史,為中國文化的成長發展作的一部傳記。 隨著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容與中國文化佔有的空間不斷發生變化:從考古發現所見的中國文化的發端,到“中原”的出現,中原變成了中國,“中原的中國”慢慢擴張變成“中國的中國”,然後超*中國之外,慢慢將四鄰吸收進來,通過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勢力範圍的擴大,變成了“東亞的中國”, 然後在亞洲範圍之內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亞洲的中國”,再經過百多年顛簸與蹣跚進入世界,成為“世界的中國”。 在對這各個超*王朝、政權的長時段文化圈的敘述中,中國文化和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許先生圍繞國家體制與時代特色,思想、宗教與文化變遷,農業、手工業與經濟網絡,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互動,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與生活資源,民間社會與信仰世界,文化、 科學技術的進步轉變,對外關係及與他者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 在在講述著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多彩鮮活的成長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族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的接觸與交流,或迎或拒,終於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鄰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還與“別人”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

作者簡介

許倬雲,1930年生於江蘇無錫,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 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不囿於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走向。 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我者與他者》《說中國》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

一、孕育出中國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

三、農業與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區系類型及聚合過程

五、古代傳說與族群分合

六、複雜社會的出現

七、中國古代文化與兩河古代文化發展的比較

第二章中國文化的黎明(西元前16世紀--前3世紀)

一、進入青銅時代

二、古代文化覈心的商文化

三、華夏文明體系——西周封建與“三代”觀念

四、中國秩序的發展與重組--地方文化與融合

五、中國思想體系的覈心成形——孔子學說及諸子百家的辯證發展

六、南方的興起--長江流域的發展及其與中原的融合

七、編戶齊民:國家組織與人民生活

八、生活資源與生活方式

九、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特色

第三章中國的中國(西元前3世紀--西元2世紀)

一、普世國家體制

二、精耕農業與市場網絡

三、中國文化體系的綜合

四、民間的信仰

五、北疆遊牧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接觸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傳入中國與道教的形成

八、秦漢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比較

第四章東亞的中國(2世紀--10世紀)

一、秦漢帝國的崩解

二、中國與周邊民族

三、佛教的影響

四、文學與藝術

五、天文、數學與醫藥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經濟形態的轉變

八、民族關係

九、中國對外關係

十、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同的比較

第五章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10世紀--15世紀)

一、中古後期的中國與列國體制

二、北族政權與漢人世界

三、東亞經濟圈的形成

四、經濟與多元網絡

五、宋代以來的知識階層

六、思想的多元與綜合

七、近古科學與科技的發展

八、近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國與東亞轉型的特色

第六章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上篇(15世紀--17世紀)

一、明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僵化

二、人口與生活資源

三、大海波濤

四、第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業

六、明代的市場經濟

七、南北經濟社會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轉變

九、明代中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時的臺灣

第七章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下篇(17世紀--19世紀中葉)

一、清帝國的性質

二、臺灣的開發

三、清初民族與文化衝突問題

四、清代學術風氣

五、民間社會組織方國家的關係

六、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七、清代的商業活動的文化接觸

八、中國與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當時的歐洲

第八章百年蹣跚(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一、內憂與外患

二、中國近代經濟的改變

三、教育制度的改變

四、近代中國的武化現象

五、都會文化的勃興

六、時代思想與文化變遷

七、中國近代革命與俄國革命的比較

八、中國維新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

九、臺灣百年的變化

後言

書摘插畫


--------------------------------------------------------------------------------

详情-01.jpg

【不變與萬變:國史】

編輯推薦

1.中國當代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領域泰斗學者、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傾力撰寫,大家小書,重磅力作。

2.從“不變”與“萬變”的角度重新剖析中國史之要義,在興衰、傳承與變革中,全面勾勒中國歷史發展的源與流。

3.選取中國歷史上的關鍵字,從比較特殊的角度進入歷史:如果把古代中國比作一個像人體一樣精密龐大的合作系統,那麼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經中樞。 漫長的中國歷史就是在它們互相影響、互相磨合的過程中延續和發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們今日的中國。

4.歷史學者、暢銷書作家張宏傑推薦:“葛劍雄先生是我的老師,他能把枯燥無味的內容,講得非常吸引人。《不變與萬變》這本書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分享了很多葛老師自己治學幾十年來的心得體會,希望讀者們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有所收穫,從紛繁複雜的歷史中瞭解更多真相。”

內容簡介

“萬變”之長河,“不變”之中國。 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講述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在興衰、傳承與變遷中,尋找中國歷史的源與流。

如果我們把古代中國比作一個像人體一樣精密龐大的合作系統,那麼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經中樞。 漫長的中國歷史就是在它們互相影響、互相磨合的過程中延續和發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們今日的中國。

作者簡介

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尤精於歷史地理、人口史等領域。 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曆史的啟示》《中國曆代疆域的變遷》《黃河與中華文明》等,主編有《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等。

目錄

第一編古代中國的骨架

導言:“中國”二字出現在三千年以前/002

第一章疆域/我們生活的土地

第一節“大九州”與“一尺之棰”/007

第二節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大?/ 012

第三節古代中國疆域是怎樣變遷的?/ 017

第四節古代中央政府如何劃分主要行政區?/ 023

第二章都市/幾經變化的都城

第一節漢朝的長安和洛陽/028

第二節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033

第三節隋唐時期的兩都/038

第四節明朝的兩京並建/043

第三章建設/土地的連接和分隔

第一節不只起軍事防衛作用的長城/048

第二節糧食供應的生命線——運河/053

第三節古代的交通網絡——馳道/058

第四節被腐敗“腐蝕”的驛站/063

第二編古代中國的血肉

導言:籍貫與出生地:你是哪裡人?/ 070

第四章移民/我們從哪裡來,又在哪裡停留?

第一節何處家山:移民的出發地/075

第二節深受移民影響的都城文化格局/081

第三節“羌胡”的南遷與五胡亂華/086

第四節牧業部落的北遷與匈奴的南下劫掠/092

第五節古代人為什麼要遷移?/ 097

第五章人口/被政策影響的人口數量

第一節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少人?/ 103

第二節貞節觀念與唐朝的寡婦改嫁/109

第三節為何宋朝的戶口資料裏平均每戶不到三個人?/ 114

第四節明朝的戶籍制度與預編了十年的戶籍册/119

第六章人物/由人“鑄就”的時代現象

第一節孔子:歷代統治者肯定的“春秋筆法”/125

第二節伏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者/130

第三節海瑞:為何只有海瑞一比特清官?/ 135

第四節王二:吏統官的奇特現象/141

第五節燕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147

第七章外交/“開而不放,傳而不播”的古代人

第一節與“開放”失之交臂的漢朝/152

第二節古代中國對外影響如何?/ 157

第三節唐朝長安是世界的中心嗎?/ 163

第三編古代中國的精神中樞

導言:英明的開國皇帝為何會成為暴君?/ 170

第八章天下/得天下與治天下

第一節胡服騎射與騎兵時代/175

第二節中國古代的大規模屠殺——長平之戰/181

第三節秦始皇與他的標準化/187

第四節項羽是劉項逐鹿的失敗者嗎?/ 192

第五節劉邦與百姓“約法三章”可信嗎?/ 200

第六節“推恩令”背後的政治智慧/205

第七節最早的“中央巡視”制度/210

第八節為何劉秀最終能延續漢朝?/ 215

第九節為何是趙匡胤的宋朝結束五代?/ 222

第十節宋朝為何少有軍事政變?/ 228

第十一節“厓山之後無中國”嗎?/ 233

第九章帝王/皇帝的“私事”

第一節太子:最難定奪的皇室成員/239

第二節皇后:對皇上影響最大的人/245

第三節太上皇:皇宮裏的“虛職”/250

第四節宗室:並不好當的皇親國戚/256

第五節後事:“視死如生”的傳承/261

第六節記錄:史書的“官方版本”/266

結語:我們如何看待中國的史書?/ 272

書摘插畫

1608384496965923.jpg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NT$1850
最新訂購
  • 臺中鍾**[0920***654]

    1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新竹陳**[0918***963]

    4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新竹周**[0938***243]

    7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高雄仲**[0986***611]

    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嘉義黃**[0966***452]

    20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③【中國人口發展史】

  • 臺南黃**[0978***662]

    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嘉義楊**[0978***825]

    2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臺北楊**[0933***349]

    1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臺北方**[0986***601]

    1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嘉義王**[0951***603]

    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桃園趙**[0998***461]

    2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臺北趙**[0938***569]

    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臺中陳**[0932***359]

    11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高雄張**[0933***959]

    1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桃園謝**[0968***427]

    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新竹符**[0933***228]

    11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臺中朱**[0918***181]

    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③【中國人口發展史】

  • 嘉義吳**[0933***297]

    1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臺中符**[0966***430]

    1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嘉義楊**[0946***340]

    4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臺南謝**[0920***150]

    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③【中國人口發展史】

  • 新竹錢**[0966***279]

    7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臺南孫**[0956***930]

    11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基隆錢**[0998***914]

    2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基隆鄭**[0951***137]

    半小時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臺中朱**[0956***609]

    7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臺北仲**[0998***856]

    2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③【中國人口發展史】

  • 桃園趙**[0933***215]

    1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高雄周**[0932***171]

    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新竹吳**[0932***544]

    11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桃園李**[0988***223]

    11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③【中國人口發展史】

  • 新北鍾**[0966***993]

    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桃園孫**[0938***499]

    1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基隆孫**[0951***614]

    1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桃園周**[0968***118]

    1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臺中周**[0920***923]

    7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③【中國人口發展史】

  • 臺中鍾**[0956***471]

    4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新北王**[0978***710]

    20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新北趙**[0938***290]

    2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基隆謝**[0920***286]

    2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桃園鄭**[0938***510]

    4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臺北張**[0960***489]

    11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新竹李**[0933***200]

    20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①【不變與萬變:國史】

  • 臺南謝**[0968***450]

    7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臺北吳**[0986***129]

    4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②【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高雄李**[0951***847]

    15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臺南柳**[0986***108]

    半小時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③【中國人口發展史】

  • 臺中黃**[0998***394]

    1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臺中方**[0998***930]

    12分鐘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 新北楊**[0988***184]

    半小時前【中國人口發展史】+【不變與萬變:國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任選兩册,備註書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