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開山之作
700餘幅照片 13餘萬字
對梁思成《中國建築史》的寫作產生深遠影響
內容簡介:
早在1906-1909年,德國人恩斯特·伯施曼便穿越中國14個省區,對當時的建築進行了全面考察,並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這比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早了20年,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國建築攝影鼻祖”的稱號。
本書是伯施曼1906-1909年中國建築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於1925年,共收錄700餘幅照片,13餘萬字。原書分兩卷,共包含20章,從城牆、大門、殿堂、屋頂裝飾等建築結構本身出發,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探討中國建築藝術的本質特徵。本書是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對梁思成《中國建築史》的寫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作者: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
德國皇家柏林工業高等學院(柏林工業大學前身)教授,中國建築領域的攝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人。 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國皇家基金會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中國14個省區,行程數万裡,對中國的皇家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張照片、2500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 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通信研究員。 1933—1935年,被特聘為中國傳統建築遺產顧問。出版有《中國建築與風景》、《中國建築》、《中國建築陶藝》、《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三卷,中國畫報出版社待出版)等作品。
編者:
趙省偉
“西洋鏡”“東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自2011年起專注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譯者:
夜鳴
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自由譯者,目前主要從事歷史文化方面的翻譯工作。
杜衛華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語學院副教授、副院長,研究中德文化交流,發表論文多篇,翻譯數十萬字,出版德文專著《德國柏林大學模式及其對於中國的影響》(Berliner Universitaetals Modell)、英文編著《德國柏林大學中國留學生名錄》(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中文專著《德國奧地利高教改革研究》以及編著《近現代柏林中國學人考》(第二作者)。
目錄:
上冊
原序 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研究
第一章 城牆
第二章 大門
第三章 殿堂
第四章 磚石建築
第五章 亭子
第六章 樓閣
第七章 中線對稱建築
第八章 樑架與立柱
第九章 屋頂裝飾
下冊
第十章 立面雕飾
第十一章 欄杆
第十二章 基座橫飾
第十三章 牆壁
第十四章 琉璃
第十五章 浮雕
第十六章 路邊祭壇
第十七章 墳墓
第十八章 石碑
第十九章 牌樓
第二十章 寶塔
結語 中國建築之本質
媒體評論:
伯施曼的著作是20世紀初期少數(只有兩本)對中國建築進行全面介紹的重要專著。儘管其德文文字有可能會妨礙中英文讀者對於作者觀點的接受,但其中大量精美的照片和測繪圖無疑為當時的建築人士了解中國建築提供了寶貴參考。
——美國路易維爾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賴德霖
前言:
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研究
本書希望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闡明中國建築的概貌。在中國社會發生變革之前,即在清王朝的後十年中,作者曾在中國,尤其是北京生活多年,並跨越晚清的14個省份,對中國建築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考察。古老中國的營建文化與建築形式是本書闡釋的核心。因為對於未來而言,它們保留著中華文化的根與魂,且在當下依然一如往昔地散發著勃勃生機。歐式建築在中國還只是零星存在,中國大部分土地還保持著古老的圖景。這些圖景,就建築風格而言,對從日本到土耳其、從西伯利亞經中國西藏地區再到東南亞的廣大地區,都有著典範的力量。正是由於中國的內在能量足夠強大,才使得建築藝術的外在形態能夠長久地保留。
中國建築及其形式語言(Formensprache)與中華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緊密相連,只有從整體出發,才能對其加以領會,而僅憑一本著作,顯然無法展現其中更深的奧秘。因此,在進行闡釋之前,有必要對這一領域進行限定。
首先從地理分佈上進行界定,“大一統”一直以來被理所當然地視作中國文化重要的特徵之一。但在統一性中,卻有著外來因素的強烈影響。這些外來因素經過中國的本土化之後,又折回發源地,對其自身產生影響。然而,中華文化的重心始終位於由18個行省所組成的古老文化地帶,今時今日尤為如此。對於中國建築的闡述即限定在這一地域,尤其是筆者考察所到之處,它們大多歷史悠久,人口密集,人員流動性大,與大城市或者著名的文化遺跡往來便利。有些古蹟可能會格外偏僻,但是到了特定的日子,常常也是香客雲集,因此也保留了一些極具價值的藝術作品,使得生活與自然緊密相連。坐在古老的交通工具上緩緩前行,每時每刻都會對當下的生活、周圍的風景產生新的體會。
在中國尤其如此,每一處景觀似乎都與建築物密不可分,於是便出現了本書的第二個限定,即對這一生動藝術存在的突顯與重視。無論是否意識到,這些建築對置身於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中國人來說,已成為其自身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影隨形。這些建築物在規模上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從而構建出一幅龐大的建築圖景。鮮活的當下精神與遙遠的傳統文明遙相呼應,並通過這幅圖景對我們產生著影響。
如果我們將研究範圍在空間上限定為古老中國,在時間上限定為當下,那麼純粹的藝術史視角或者綜括的歷史視角顯然必須懸置起來。在我們這個日益歷史化的時代中,務實篤行地去理解事件或物件,合時宜。當今,在必須探究歷史的科學研究中,人們低估了歷史的當下性。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在某種程度上認為:洞悉一個民族的秘密可以通過研究這個民族的歷史,甚至是史前史來實現。與之相對,我們卻堅信應從當代入手研究陌生的異質文化。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中國亦是如此。然而,歷史在中國首先是作為傳統文化發揮著影響,傳統文化才能夠在當代得以承繼,並散發著勃勃的生機,因此,我們必須將中國視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這點同樣適用於中國的建築藝術。撰寫一部中國建築藝術史只是目標之一,且不是重要的。畢竟在中國建築藝術研究中,想要得出建築可靠的歷史年代,在大多數情況下依然困難重重。
歷史性的考察拋不開對精神脈絡的解釋與梳理。尤其是中國的宗教觀念和自然哲學觀與亞洲其他地域的精神文化息息相關,而在建築風格構建中,其意義也不同於一般的形式。這些觀念幾乎完全融入了建築藝術的形式語言中。人們將眾神靈人格化,創造出別具象徵意味的裝飾和造像,以此來表達民眾的思想觀念和形式概念。這一創造力在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地方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與之相關的還有這些裝飾和造像與自然景觀的關係,以及民眾對家庭、國家和祭祀活動的安排。不過這些研究均可歸入“大建築藝術”(Großen Baukunst)和宗教文化的探討範圍。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的關係並不是本書的討論重點,筆者會另闢專著進行探討。
本書也不會專門討論建築構造的問題。由建築工藝、材料和氣候,以及建築形式的某種借用而引發的相關問題,需要就中國建築實踐進行深入詳盡的探析,同時還需要考辨和參照相關文獻。因此,從建造層面探討建築的系統營建還需要很多基礎的準備工作。當然,初步的準備工作,除了本書中的一系列建築繪圖,還需要一些研究文獻。這些文獻已經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某些問題。
在此我們看似並沒有追尋那些始終被我們視為根本的目標,卻呈現出一個更為獨立且宏大的關注視角。它與建築內在的本質息息相關,即藝術形式的語言本身,以及其在藝術傳達上的價值。建築藝術的裝飾形式貌似沒有特定目的,卻能折射出精神深處的東西。它們自身便是目的,宛如中心一般匯聚了所有的生命力。它們只有跳出建築的矛盾衝突和失重狀態,跳出維持日常生活的那些需求和沈重負擔,才能得到完全的釋放和澄明。宏大建築物的營建和構造始終要面對這種需求,而且這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這些建築形式看似純粹的裝飾,然而它們同時也是建築物終的呈現形式。有如在一個傳奇故事中,所有的不真實總是啟示了歷史內在的本質,表現出的某種真實性;亦如寓言或譬喻故事,以恰切的方式點明復雜事件的意義所在。類推到中國建築,便可以為我們理解中國建築的藝術形式提供一個樣板。在建築的所有工序中,直至後一部分的完成,都遠不止是被實踐出來的一個像徵符號。更為重要的是,在人們的感覺中,這些純粹的裝飾語言是鮮活的。人們若是沒有對各種風格式樣的豐富感知,便不會對建築自身的可靠、均衡與美觀產生深刻的認知。這是我們對中國建築藝術欽佩的原因。為了對建築藝術的形式語言有所認知,筆者會在這篇原序之後分20個章節,按照預先設定的順序對其中重要的建築類型和建築部件進行探討。順序設定的依據既非年代,亦無關文化價值,而是其形式概念。同樣,出於轉向對建築形式概念討論的考慮,需要對圖註說明略做限制。本書圖片中的建築物並非獨立的存在,將它們分類也是為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因此,單獨的建築物、建築群以及單個建築物的不同構件常常會在不同的章節中論及。
如果純粹將建築形式作為前提,則可能會產生謬誤,即認為建築的藝術形式和裝飾形式完全是自成一體,毫無前提的。誠然,建築形式的形成是非常偶然、隨意的,並且完全可能成為另外一種模樣。任何一種的美學都超越了民族和時代,但如果我們認為藉此便能獲得正確的認知和理解,或許也是一種錯誤。因為建築的藝術形式和裝飾形式可以生動地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本質。它們恰恰是在無目的性中,從精神和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因此,若要理解所有相關知識,便需要把它們同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在中國尤其如此。如果我們想從這些形式中獲得興味,就不能不去研究和考慮那些基本被排除在主題之外的領域。
中國建築也會涉及歷史和哲學層面的問題,討論一些對國外建築形式的借用及反作用。然而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聚焦於藝術層面的闡釋。在中國文化特徵的各種關聯中,這一點是如此地強烈且不言而喻。即便是那些與中國建築研究有些距離的國外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也無法拋開這些來自形式世界的深刻印象。與此同時,他們還可以從中直接獲得藝術創作的啟發和靈感。這些形式幾乎毫無重複,卻造就了完美的典範,使這一當代高度發達的建築藝術得以展現其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
限於篇幅,中國營建的許多領域並未全部收羅進本書。不過,它們部分屬於“大建築藝術”的範疇,同樣也屬於建築規劃和系統營建的範疇,又如橋樑之類,則需另闢卷冊來討論。本書所做的主要是在緊湊的篇幅中,盡可能地揭示中國建築的方方面面。這些建築擁有共同的根源,遵循統一的觀念,構成了統一的有機整體。在眾多國家中,中式建築的這種統一性或許是獨一無二的。而恰恰正是這樣,使我們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框架中,在建築形式上,將給出一個包羅萬象的闡釋成為了可能。形式被視為純粹藝術性的同時,亦會在美學上受到評估。該評估建立在建築實物和知識學構成的牢靠基礎之上。知識學源自與當地居民長年累月的共同生活,以及迄今為止有關中國和周邊地區的研究。我們為什麼研究知識學?因為正是知識學給我們提出了問題,並作出相應回答:如何在內容與形式、精神與物質、靈魂與作品之間找尋統一性?唯有藝術作品能夠給出明證。
臺中孫**[0998***773]
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基隆王**[0998***174]
11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新竹符**[0956***813]
2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高雄符**[0956***553]
1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北劉**[0986***550]
2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北趙**[0960***981]
1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桃園趙**[0938***681]
20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高雄周**[0933***949]
1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中孫**[0998***438]
1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北周**[0968***847]
11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新北朱**[0968***531]
11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高雄朱**[0938***293]
1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南方**[0946***245]
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高雄楊**[0986***961]
半小時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中李**[0946***896]
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桃園劉**[0938***283]
7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新北方**[0932***422]
半小時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桃園符**[0998***201]
7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基隆陳**[0988***478]
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中黃**[0966***588]
20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中鍾**[0998***382]
2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北符**[0946***987]
20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高雄孫**[0918***133]
7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南鄭**[0920***234]
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中方**[0998***690]
1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南劉**[0932***803]
20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北李**[0918***992]
2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新竹孫**[0998***160]
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嘉義周**[0920***548]
7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中楊**[0986***481]
半小時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嘉義劉**[0978***381]
2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桃園趙**[0986***364]
半小時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基隆陳**[0998***597]
1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基隆陳**[0960***967]
半小時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高雄錢**[0933***366]
11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高雄張**[0920***792]
1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南王**[0998***727]
2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基隆劉**[0932***987]
1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嘉義王**[0933***583]
12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新竹陳**[0998***475]
半小時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新北鄭**[0951***976]
4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基隆鍾**[0920***806]
20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新北鄭**[0968***293]
1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桃園方**[0978***477]
1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中錢**[0968***766]
25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北李**[0918***491]
4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中符**[0960***935]
4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臺南吳**[0978***506]
半小時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桃園周**[0986***234]
半小時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新北楊**[0918***349]
7分鐘前中國建築(全二冊) - 中國建築(全二冊)
NT$1438
2023新書推薦:古建築裡喝咖啡:【京都+東京】咖啡店的歷史與味道(全兩冊)
NT$1466
住宅設計解剖書:宮脅檀作品集+住宅物語(全2冊)
NT$2880
現代清明上河圖 上中下(精裝全三冊)重達5公斤
NT$2386
中韻西形:中式與歐式空間設計的對比與融合(精裝 )重達4.8公斤
NT$2330
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系列(全四冊)
NT$1330
營造法式(上中下:全三冊)
NT$1730
伊東忠太手繪中國建筑系列:天朝+紫禁城(全兩冊)
NT$1250
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常識+中國雕塑史(全兩冊)
NT$2235
一宮兩園:故宮+頤和園+圓明園
NT$1650
千年尋脈:【北京古都都市設計研究】
NT$2280
中國現代建築之父:【梁思成建築大系】(全5冊)重達4.6公斤
NT$1350
《日本名城解剖書》+《日本名所解剖書》套裝2冊
NT$2645
中國景觀設計年鑑2021-2022(精裝)【重約2.8KG】
NT$1950
【故宮建築細探】+【太和殿】(精裝)
NT$2925
【豎排繁體】園冶+園冶註釋(第二版) 重排本
NT$2935
【精裝·8開大本】佛光寺東大殿(古建築立體趣讀)
NT$1145
中外建築探秘 :古建奇談+西方建築圖鑑+日本建築圖鑑
NT$2250
梁思成作品(全4冊)《梁》+《古拙:梁思成筆下的古建之美》+《大拙至美》+《佛像的歷史》
NT$1200
跟曹雪芹學:【園林建築】+【軟裝】
NT$1945
日本營造之美:第一輯+第二輯
NT$2000
《魯班經》全集(珍本叢刊集匯)
NT$1100
【紀念版】園林大師陳從周中式古典園林系列:說園/蘇州園林/蘇州舊住宅/揚州園林與住宅/中國名園
NT$2080
《北京四合院建築》(精裝大開本)重達2公斤
NT$12880
東方美學:日本庭院集成(全六卷,質重12.5公斤)
NT$2150
【和風禪境】+【雜木庭院】+【點境之石】+【良木成境】(全彩塑封四冊)
NT$2750
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之:【祠堂】+【寶塔】+【普陀山】(全新塑封三冊)
NT$12000
東方美學:【日式庭院】(上下兩冊,質重16公斤)
NT$4245
插圖本中國建築雕塑史叢書:遠古三代+先秦+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代+明代+清代+民國
NT$1790
日本建築:材料與樣式的應用
NT$1390
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