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NT$1788NT$2599

站在正史高度,從“兵家四勢”考察大唐名將,再現唐朝的軍事智慧,細觀大唐名將的掙扎與抉擇,追溯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


提醒.jpg

详情1.jpg

编辑推荐蓝色.jpg

☆從武將生平看唐代歷史變局,細觀大唐名將的掙扎與抉擇,追溯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

本書以唐代名將的生平事蹟爲主線,從微觀角度展現了在宏大時代變遷中大唐名將們的掙扎與抉擇,這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起伏,更是大唐帝國興衰的縮影。

☆站在正史高度,從“兵家四勢”考察大唐名將,再現唐朝的軍事智慧與英雄傳奇

“兵家四勢”這一概念蕞早出自《漢書·藝文志》,指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是代表軍事學的四個要素。

本書考察了十三位名將的傳奇事蹟,以各自用兵特色從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兵形勢四類進行評述,讓我們得以瞭解那個時代的傳奇英雄人物,洞悉唐朝精妙的軍事策略。

☆顛覆演義戲說視角,還原真實歷史

不同於《隋唐演義》等作品的藝術加工,本書參考《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等多本經典史料,立足史實,爲被世人誤解的歷史事件及人物正名。

内容简介蓝色.jpg

公元7~9世紀的中華大地上,名將雲集,燦若繁星,有“自古能軍”帝王中無人出其右的天之驕子李世民、南征北戰打下半壁江山的名將李靖、三棲兵家蘇定方、屢施奇計的陰陽大家裴行儉、縱橫捭闔於西域的“雙璧”高仙芝與封常清、五福俱全享“再造江山”美譽的郭子儀、據城殲敵從無敗績的中興上將李光弼、恩威並施的心理戰大師李愬、以一己之力爲王朝續命二十年的王式……煌煌李唐,人傑輩出。

本書將站在正史的高度,透過兵家四勢的視角,憑藉生動有趣的筆法,來詳細考察唐代蕞具代表性的十三位名將的*奇事蹟,綜合研討各自人生的成敗得失,儘量展現出一份足夠客觀公允的大唐名將榜。

作者简介蓝色.jpg

羽寺

江南人氏,微博認證歷史博主@五代十國進奏院院長。醉心中國古代史,文筆亦莊亦諧,力求通俗易懂,爲大衆展現更精彩細緻的歷史故事,著有《你一定愛讀的中國戰爭史:五代十國》等。

目录蓝色.jpg

兵權謀家之:秦王破陣·初唐名將 李世民

詩聖懷古

現鋒芒,少年從軍行

助起兵,父子奪關中

收秦隴,兩戰淺水原

復河東,柏壁制強敵

定中原,一役擒雙王

兵權謀家之:奇謀平蔡·中唐名將 李愬

逆水行舟

心戰爲上

重光未竟

兵權謀家之:平亂*家·中唐名將 馬燧

亂世英豪起

伐叛識奸謀

前功終盡棄

名將的黃昏

兵權謀家之:儒生靖難·晚唐名將 王式

新舊更替

問題青年

江湖沉浮

立新功,交趾揚威

風波惡,浙東亂起

平東南,風流雲散

兵形勢家之:名將傳說·初唐名將 李靖

同姓成仇

使功不如使過

陰山霜滿刀

西海揚國威

名垂青史

兵形勢家之:三棲兵家·初唐名將 蘇定方

不白之冤

厚積薄發

兩徵天山

老而彌堅

兵形勢家之:西陲雙璧·盛唐名將 封常清&高仙芝

不速之客

雪原史詩

將星熠熠

雙子俱沒

兵形勢家之:再造江山·中唐名將 郭子儀

天選之人

平叛進行時

光復兩京

河朔風暴

以身許國

深明大義

兵技巧家之:盛世驕陽·盛唐名將 王忠嗣

將門遺孤

前言.jpg

在華夏大地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曾發生數不盡的戰爭,武將往往決定了戰事的最終走向,戰爭也同樣成就了其推手的青史留名。具體到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前期外敵環伺、異族強橫,後期藩鎮林立、地方割據,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典型的戰爭年代,大小戰事頻仍,基本沒怎麼消停過。在這尚武之風濃厚的年代,能夠涌現出一大批名將,自然談不上有多稀奇,但縱觀上下五千年,文治武功兼備的唐代恰恰又是名將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年代之一。筆者不禁產生了一個不成熟的發問:哪些人堪稱唐朝最強的武將?

此類討論並非現代人獨有,從古至今就從沒止息過,比如宋代張預著《十七史百將傳》、明代黃道周著《廣名將傳》,各自輯評了歷代名將。江山代有才人出,你方唱罷我登場,想把唐朝數位擔得起名將之稱的人物客觀分出高下實在過於困難,還非常容易將“關公戰秦瓊”式的笑話鬧大。筆者不才,決定從兵家四勢的角度切入,挑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十餘位顶級名將,按照各自用兵的特色,分爲兵權謀、兵形勢、兵技巧、兵陰陽四類來評述。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兵權謀家不但注重戰略權變,而且兼通四勢各家之長處,乃集大成者。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無論是徐徐圖之,還是兵貴神速,兵形勢家講究的是戰術運用。

相較於大略,兵技巧家更看重士兵人心、武器裝備和機關設施的作用。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鬥擊,因五勝(即五行),假鬼神而爲助者也。”兵陰陽家精通陰陽五行框架支配下的多種術數形式,並能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中合理運用並延伸。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有言,對本國曆史當抱有一種溫情與敬意的態度。對名將功過的評述,自然無法脫離其個人際遇,在品評時應儘量貼近其所處時代,設身處地體察名將們的人生。故而在單純解讀武將們的治軍謀略、指揮作戰方面的優劣以外,詳細陳說他們的生平品行也大有必要,這對理解其人的行事作風更有幫助。

唐代名將們衝鋒陷陣的背影,尤其折射出了王朝的一幕幕興衰榮辱:自隋失勢,天下共逐之,從統一戰爭到征伐四方,唐軍的英姿行遍了塞北江南,穿越了戈壁雪原,身後是一個蓬勃向上、欣欣向榮的王朝;直至安史之亂爆發,盛世夢碎,當中原淪爲疆場,當吐蕃踏破長安,宣告戰爭的主旋律已由對外擴張轉爲平叛禦侮,讓無數後人心生悲壯。

是非成敗轉頭空,千載過後,先人記憶滿載於故紙堆中,日復昏黃,而名將們的熠熠風采仍未泯滅。最後,就以出將入相的大唐名臣郭元振的成名作《古劍篇》,爲本序結尾吧: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諮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映明月。

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

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

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在线试读.jpg

永隆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裴行儉回到朝廷,獻上了突厥俘虜,高宗十分滿意,爲此在三天後改年號爲“開耀”,意爲再啓榮耀。但這份光榮的彰顯,最終卻是以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五十四位突厥俘虜被斬殺爲代價的,給高宗末年的朝局蒙上了一層陰影。

裴行儉曾答應饒阿史那伏念一死,他繼承老師蘇定方的思想,在朝堂上堅決反對殺降行爲,像之前的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人,都得到了其庇護。如果換作二十多年前,高宗一定會像赦免賀魯那樣放過伏念等人,但晚年的高宗疾病多發,身體不適就會將一些大事交給宰相去裁決。侍中裴炎,這位當時頗受重用的宰相,卻對裴行儉的意見非常反感,甚至聲稱:“伏念只是被程務挺和張虔勖追擊,又遭漠北迴紇人逼迫,所以才投降的!”不僅誇大程務挺、張虔勖的功勞,還完全忽略了裴行儉的貢獻,最終又慫恿皇帝,將突厥降人全部誅殺。

雖然裴行儉還是被冊封爲聞喜縣公,可他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既不是爲自己立下天大功勞未被錄入,也不是爲部下沒有仗義執言,更不僅僅是爲諾言沒有兌現,而是對國勢深深感到憂慮:“西晉時王渾、王濬爭功之事,古往今來都引以爲恥。我只擔心今天開了殺降的頭,以後再也沒有人願意歸降大唐了!”

同爲聞喜裴氏宗親,又沒深仇大恨,宰相裴炎爲何要與裴行儉過不去呢?史料記載的原因是裴炎“害其功”,即裴炎忌妒裴行儉的功勞,甚至擔心他會因此升任宰相,威脅到自身的地位。不過恐怕這只是部分原因,聯繫後來的史事發展,可以想見在裴炎的身後,還有一個身影爲他撐腰,也正是此人,始終將裴行儉視爲眼中釘。

這雙幕後黑手正來自武皇后,武后同裴行儉的恩怨可以追溯到近三十年前,裴行儉被貶到西州也拜她所賜,到高宗晚年,武后已經成了重病的皇帝身邊最信任的助手。能力、功勞和威望都頗高的裴行儉令權力慾旺盛的武后覺得十分礙眼,必須阻止此人入相!裴行儉何等聰明人,自然能夠想到這一層,他很鬱悶,也很生氣:這些人只顧自身權位,將國勢安危置於何地!殺降事件後,裴行儉無意爭辯,卻也心灰意冷,遂從此聲稱有病,杜門不出。

雖然對朝廷有怨,但裴行儉的身體狀況確實很不樂觀,第二年即永淳元年(682年)三月,西突厥復叛了,這回跳出來做領袖的是一個叫阿史那車薄的首領。無論是高宗還是武后、裴炎一黨,都不得不承認裴行儉是*佳的平叛人選,委任他爲金牙道行軍大總管。忠心爲國的裴行儉沒有推辭,可惜大軍尚未出發,當年四月,大唐一代奇才裴行儉便在長安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諡曰“獻”,所謂“博聞多能曰獻”,對他來說算是很公允的評價。出師未捷身先死,所幸裴行儉生前很看好的王方翼又一次不負重託,很快平定了車薄之亂。

裴行儉的預言一語成讖,在他去世當年,東突厥爆發阿史那骨咄祿的叛亂,突厥人對唐朝殺降的做法非常不滿,誓與唐軍抵抗到底,骨咄祿也得以重建政權,史稱後突厥汗國。不久的將來,高宗於弘道元年(683年)去世,武后也在逐步篡位的過程中大開殺戒,出於穩固權力的需求,先後迫害了一批在她看來有巨大威脅的良將羣體,其中就包括王方翼、黑齒常之、程務挺、張虔勖等人,導致國內一度將才凋零。後突厥給她的武周政權帶來了極大禍端,甚至變相逼迫割地賠款,武則天如此喪權辱國,不能不說是咎由自取。縱是貪戀權力的裴炎,最終也因捍衛李唐皇權而被武后殺死,假設裴行儉活到高宗駕崩後,會否和他的部下們一樣遭遇災難,不忍細想。

英雄故去,但傳奇不死,這位全才型名將留給了後世無數佳話。

裴行儉是初唐時期有名的書法家之一,尤其擅長草隸,雖說作品多沒有流傳到現在,但仍然可從碑誌中窺得其一二風采。這大概與他早年常在弘文館學習相關,當年有虞世南、歐陽詢這些名家親自示教,對裴行儉師法王羲之的筆風產生了深遠影響。裴行儉對自己的書法水平也頗爲自信,曾與友人開玩笑說:“就當代來說,褚遂良如果沒有精筆佳墨,就不會動手書寫。至於不挑揀筆墨還能寫得又快又好的,那就只有虞世南和我了!”

裴行儉不但擅長軍事實戰,還曾總結軍事理論,寫成十卷本的《選譜》。這套書可以說是凝結了蘇定方、裴行儉師徒二人的畢生兵法心得,其中內容包括了安置軍營、排兵佈陣、料定勝負、甄別將才等要訣,是真正的兵法寶典。可惜後來武則天下令,讓侄子武承嗣從裴府中取走,引爲宮中祕書,禁止對外流傳,可見武則天對裴行儉的絕學有多忌憚。

裴行儉除了才華橫溢,而且寬仁大度,頗有人格魅力,深得上下軍民的敬重。

起初,裴行儉的一個家僕不慎將名貴藥材遺失,因爲害怕責罰而潛逃;又有下屬私自騎天子特賜裴行儉的良駒,結果馬倒鞍破,同樣也逃了。裴行儉聽說之後,派人把他們都找回來,笑着對這些人說:“你們都錯了,但錯在小看我了。”對待他們一如從前。

在平定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時,唐軍獲得不少奇珍異寶,其中有一個寬二尺多的瑪瑙盤,花紋色彩精美絕倫,但軍吏捧着它上臺時失足跌倒,大盤也摔碎了。這位軍吏驚慌失措,不停叩頭以至流血,裴行儉趕緊制止他,笑着對他說:“你又不是故意的,何必這麼害怕。”回朝後,高宗將都支的三千多樣寶物賜予裴行儉,也被裴行儉分發給親近故舊和部下,幾天之內就散盡了。

除了神乎其神的陰陽算術,裴行儉相面鑑人一技,也足以讓他登上神壇。他不但*美預言了“初唐四傑”各自的不同結局,還慧眼識人,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蘇味道和王勮兩位青年才俊,二人後來果然都位列吏部高官,甚至做到宰相。在軍旅生涯中,裴行儉也注重選拔人才,不少將領經他賞識拔擢,成爲高宗乃至玄宗朝名震一時的良將,代表人物有王方翼、黑齒常之、程務挺、張虔勖、崔智辯、李多祚、薛訥、呂休璟等。

除了裴行儉以外,唐朝就沒有第二個堪稱“兵陰陽家”之人了嗎?

當然不是,雖說屈指可數,可就在兩百年後,確實出過一位戰功卓越的兵陰陽家,他就是先在西北收復河、渭等州,後在西南收復交趾,還先後大破南詔和黃巢的晚唐名將高駢。說來也巧,那時裴行儉的後裔,代表作有《聶隱娘》傳奇的文學家裴鉶長期擔任高駢的幕僚,寫有歌頌高駢功德的《天威徑新鑿海派碑》一文。

不妨將高駢和裴行儉二人做個簡單比較。他們身上具有很多共同點:同樣出身將門,同樣文武全才、能力出衆,同樣一度被朝廷視爲倚仗。但高駢不僅是個儒將,還是個徹頭徹尾的道教信徒,不僅親身服用丹藥數十年,更在軍事生涯中迷戀使用道術,真正做到了“假鬼神而爲助者也”。如高駢在交趾對南詔取勝後,使用火藥開鑿出了“天威徑”海上運河(即廣西防城港市潭蓬運河),對外宣稱是雷神相助;與南詔作戰期間,高駢夜夜焚燒畫有軍士和戰馬的紙符,口稱召喚“玄女神兵”,在對敵軍的文書上也畫有符籙,作爲震懾。

高駢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一生信道的他晚年日益昏聵,寵幸道士呂用之等人,最終引爆唐末的江淮大亂,不光高氏在兵變中舉族遇難,依賴東南經濟的朝廷也越發衰微。這樣一位最終被道術反噬的可悲人物,又如何能與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的裴行儉相提並論呢?裴行儉的眼光和操守,更顯得難能可貴,頭號兵陰陽家的交椅非他莫屬。

大唐得一裴行儉,千載誰堪伯仲間。

详情2.jpg

编辑推荐蓝色.jpg

歷史總有陰晴,人生自有沉浮,歷史照亮現實,人生回味歷史。良相的人生或許正是歷史的今天。唏噓喟嘆,各有體悟。

内容简介蓝色.jpg

本書是一部以中唐傑出宰相李吉甫爲主角的長篇傳記小說。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敘事宏大暢快,全方位展現李吉甫輔佐唐憲宗李純開創“元和中興”的豐功偉績,立體式還原李吉甫從太常博士、明州長史、忠州刺史到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中書侍郎、淮南節度使及兩度拜相的宦海浮沉,塑造了一位心繫國家、襟懷民生、打擊宦官、裁汰冗官、選賢任能、鐵腕削藩的大唐良相,刻畫了李吉甫一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復興精神和“忠懿”美德。

作者简介蓝色.jpg

秦 勇 

作家、書法家、中唐歷史研究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作家協會會員、重慶書法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重慶宣傳戰線。

曾在《光明日報》《詩刊》等報刊發表作品五百餘篇。出版有散文集《橘香流過三峽》、長篇小說《大唐廉相陸贄》、人物傳記《陸贄傳》等。曾獲第九屆重慶文學獎,其作品謂之“筆底春風大雅,文章秋水斑斕”。

目录蓝色.jpg

第一章 出身贊皇

我從哪裏來    001

驚蟄原是“萬物生”  008

安邑坊的大地圖    014

從長安到常州       022

第二章 成人之禮

蘇州記憶       029

李棲筠與元載的較量    036

取字“弘憲”    042

丁憂平泉       049

第三章 門蔭初仕

給太子“站崗”  056

以德報恩,無所顧望    063

嗜血中唐的“三大毒瘤”  070

患難見知己    076

修德以配天    081

第四章 靖難奉天

“四王二帝之亂”    089

太常博士       095

保衛奉天城    101

結怨裴延齡    107

李德裕降生    114

第五章 謫遷明州

駕部員外郎    121

私駕御馬“出”長安    127

明州,大海遼闊    133

劣幣驅逐良幣       138

第六章 忠州刺史

置怨結歡       144

三峽忠州的鹽酒茶       150

六年不徙官    157

從忠州到郴州、饒州    164

第七章 翰林學士

雲詭波譎的五年    173

“二王八司馬”永貞革新    180

入主翰林院    188

平西川,斥宦官    194

第八章 首度拜相

主宰政事堂    200

削藩纔是“王炸”    206

平泉別墅       214

元和三年科舉舞弊案真相    220

日蝕,君臣之諫    228

第九章 二度拜相

出鎮淮南節度使    236

援引劉禹錫、柳宗元    243

成德之戰       250

中外延望風采       257

備戰,備戰,備戰       264

第十章 元和中興

安內攘外       275

獻《元和郡縣圖志》    282

與“謀獨”的淮西開戰       290

天下一統       297

德星隕落大唐後的盛世    304

尾聲 我花開後百花殺  313

附錄一 舊唐書·李吉甫傳  321

附錄二 歷代名人評價李吉甫     325

附錄三 李吉甫祖孫三代年譜     327

媒体评价蓝色.jpg

作者以敏銳的視角、辯證的歷史觀,深挖歷史事件背後的真相,深挖人物命運背後的故事,深挖人性善惡背後的面孔,深挖官場網格背後的潛規則,深挖唐朝興替背後的週期率,這些“背後”常常讓人眼前一亮或是豁然大悟。

——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白居易研究專家  謝思煒

煌煌二十四史,有着太多的留白之處,如何去補足這些留白,需要史識,更需要練達的人情。秦勇先生繼《大唐廉相陸贄》之後,又一部精心結構的良相傳記《大唐良相李吉甫》,同樣讓讀者感受到他的史識,他的練達的人情。

——古典文獻學博士、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徐晉如

秦勇對家鄉忠州“唐代四賢”陸贄、李吉甫、白居易、劉晏的研究很用心用情用功。書中的李吉甫有血有肉有靈魂,他傳遞給讀者的是中興國家、復興民族、悲憫蒼生的家國情懷和浩然正氣,其一生不愧“忠懿”二字。

——中國作協會員,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蔣登科

《大唐良相李吉甫》撥開永貞革新、淮西割據、牛李黨爭、長安暗殺的血雨腥風,歷史大咖粉墨登場,歷史事件波譎雲詭,矛盾尖銳,懸念迭起,宏大的敘事文本暢快淋漓、蕩氣迴腸,是一場歷史浮沉與人性善惡的雙重較量,一曲大唐第三盛世“元和中興”的交響長歌。

——著名作家、編劇,《大唐興亡三百年》作者  王覺仁

秦勇將嚴謹的史學文風、雋永的行文筆法融會貫通,巧妙昇華,寫成這部句讀之處流淌着人性情感、文學美感和歷史滄桑感的長篇,塑造了一位相天子、削藩鎮、致太平的“鐵腕”宰相鮮活形象,很有秦勇作品的“辨識度”。

——重慶文學院院長、《侯衛東官場筆記》作者  小橋老樹

趙郡李氏在唐代涌現了六位宰相。其中李吉甫、李德裕爲父子宰相,各自輔佐唐憲宗、唐武宗締造了“元和中興”“會昌中興”,治庶幾於貞觀。書中多側面展現了李吉甫允文允武、復興唐朝的壯闊人生,寫出了一代良相的家國情懷、優雅門風和人性光輝。

——中國作協會員,博士生導師,《填四川》作者 王雨

史界有云,亂唐者,奸相李林甫;興唐者,良相李吉甫。作者以切實考究的溯源、合理精妙的推論、深入淺出的筆法、博洽深厚的積澱創作《李吉甫》。書中廟堂籌策的君相風采、金戈鐵馬的將士形象、昇平在望的煙火紅塵,如一幅恢宏而絢爛的歷史畫卷,一曲扣人心絃的激昂壯歌,讓讀者大開眼界。

——知名小說家、《司馬懿吃三國》作者李浩白

在线试读.jpg

大風起兮雲飛揚,誰能復興大唐?

明月皎兮星零落,本來人間光芒。

我的《大唐廉相陸贄》經華文出版社出版後,有幸獲評第九屆“重慶文學獎”,政界、文學界、史學界以及讀者們反響熱烈,點讚我洞徹中唐歷史,勸我趁熱打鐵再寫一部“蹭熱度”。

寫不寫?寫誰呢?

當代名家寫盛唐的多,譬如《李世民》《武則天》《狄仁傑》《李白》《長安十二時辰》等等,但要寫部中唐的扛鼎之作,我感覺——

“我太難了!”

大唐興亡三百年,大體來講,中唐以李隆基時代“安史之亂”爲分水嶺,到大唐第十五位皇帝李昂時代“甘露之變”止。

中唐七十年,內憂外患,戰亂頻發,李唐王朝由盛轉衰,日漸式微。天子們身陷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爭鬥“三大魔咒”,無不渴望“中興大唐”,再創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何爲盛世?誰能中興?

在我看來,標誌的就是統一天下、國泰民安。

盛世的締造,需要一位雄圖大略、叱吒風雲的帝王,也離不開一個個扶翼大運、勵精圖治的宰相。劉邦君臨天下有蕭何、張良,李世民貞觀之治有房玄齡、杜如晦,李隆基開元盛世有姚崇、宋璟……

中唐歷經“涇原兵變”“四王二帝之亂”“二八王司馬事件”……皇帝們忍辱負重,走馬換燈,被稱作“中興之主”的似乎只有唐憲宗李純。宰相魚貫更替百位,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堪稱千古名相者寥寥可數。

“國破”朝衰的中唐,河北三藩(幽州、成德、魏博)擁兵自重,藐視中央,自立自代。罪大惡極的更數河南的淮西(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吳少誠,他們儼然“獨立”長達半個世紀。

李唐王朝已無六合同風,已非九州共貫。臣子恨,何時滅?風雪夜、破虜蔡州賊,朝天闕。

元和十二年(817),唐憲宗李純一舉蕩平淮西,生擒吳元濟,東征北伐,天下一統,四方賓服。“安史之亂”的戰火熊熊燃燒一個甲子後終於塵埃落定,天下百姓迎來了一個葉葳蕤、花爛漫的“元和中興”時代。

李純爲何能開創大唐歷史上第三個盛世?

爲尋找這一歷史“王炸密碼”。我研閱《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唐國史補》等上百本著作,答案似乎水落石出。李純締造的“元和中興”,三大宰相功不可沒:李吉甫、武元衡、裴度。

“成功歸輔弼,致理賴忠良。”於是,就有了這本書的主角、中興良相——李吉甫。

選定李吉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李吉甫曾任忠州刺史六年,開發鹽業、減免賦稅、體恤百姓。他與爲官忠州的宰相劉晏、陸贄、詩人白居易深受州民愛戴,尊其“唐代四賢”,修建“四賢閣”世代紀念。

忠州,是我的故鄉。也算是李吉甫、李德裕的第二故鄉。

“我吹過你吹過的風,我走過你走過的路。”或許是天人感應,冥冥之中我與李吉甫似曾相識,夢中相敘,或煮茶對弈,或賞花對詩,或策馬對酒,暢談波譎雲詭的天下時勢、金戈鐵馬的削藩戰事、鉤心鬥角的官場政治、趙郡李氏的門風家風、牛李兩黨的恩怨曲直……一位鐵血宰相復興大唐的跌宕人生,令我內心波瀾起伏。

歷史是好的教科書,這些精彩故事,詮釋了何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使人知興替、明得失、養浩氣。

復興路上,我認爲可以濃墨重彩地講講這位大唐中興良相。

李吉甫(758-814),出身趙郡李氏西祖房,今河北省贊皇縣人,祖孫三代皆系大唐舉足輕重的經緯之臣,其父是御史大夫李棲筠,其子是被譽之爲“萬古良相”的李德裕。

趙郡李氏乃德星閃耀、門風優雅的貴族,其先祖乃趙將武安君李牧。《舊唐書》雲“趙郡諸李,人物尤多”,李吉甫出生的許亭村在唐代就涌現出六大宰相:李吉甫、李德裕、李嶠、李絳、李固言、李珏。

李棲筠體貌軒特,文武兼備,磊落大觀,“以樂人攻己短,爲天下士歸重”,人稱“贊皇公”“李西臺”。李隆基“安史之亂”逃亡西川,他親率七千“安西鐵騎”千里赴靈武,“萬馬救中原”,力挽李唐於將傾。後任給事中、工部侍郎、常州、蘇州刺史等,百姓爲其“刻石頌德”。

大曆年間(766-779),唐代宗李豫“欲收綱權以黜(元)載”,擢引李棲筠爲御史大夫(從三品),一振臺綱,“魁然有宰相望”,不料五十八歲憤鬱而終。唐代宗追贈其爲吏部尚書、司徒(正一品),諡號“文獻”。

李吉甫“少好學,能屬文”“該洽多聞,尤精國朝故實,沿革折衷,時多稱之”。李吉甫十八歲時,父親病故,家道中落,他隱忍養晦,厚積薄發,撫治州府,迴翔臺省,兩度拜相,躋身、縱橫於中唐歷史舞臺的中央。

李吉甫,是一位極不平凡的政治家。

大曆十四年(779),李適即位皇帝,李吉甫門蔭入仕,初授左司御率府倉曹參軍,給太子李誦“站崗”。

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爆發,唐德宗倉皇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李吉甫扈從李適匡正朝廷典禮,參贊軍國機要,繪製軍事地圖,爲長安光復赴湯蹈火,浴血殺敵,得到唐德宗的賞識。

李吉甫二十七歲擢升太常博士(從七品上),歷任屯田員外郎、駕部員外郎。然而,卻因宰相陸贄與竇參、裴延齡的官場博弈,慘遭政敵冷箭,以私駕公車(御馬)之罪外放明州(今浙江寧波)長史。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吉甫很快起復忠州刺史、郴州刺史、饒州刺史。貞元二十一年(805),太子李純登基,李吉甫回到長安擔任考功郎中、知制誥。隨後出任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獲賜紫衣,進入大唐中央核心圈,成爲李純的倚重之臣。

元和二年(807),李吉甫擢升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極位首席宰相。大刀闊斧改革弊政,打擊宦官,征伐藩鎮。之後,李吉甫慘遭陷害,審時度勢掛銜宰相出鎮淮南,疏浚運河,灌溉農田,大興鹽鐵,充實賦稅,爲完成唐朝的統一大業韜光“備戰”。

元和六年(811),李吉甫重返朝廷,“中外延望風采”,再度拜相主宰政事堂,內參密命,外正戎機,竭心膂以振皇綱,勵精誠以輔元化,李唐王朝重現“中外鹹理、紀律再張”的政治局面。

李吉甫,是一位極不平凡的戰略家。

李吉甫主張維護中央權威,“削藩”復興大唐。

受李棲筠的“軍事影響”,李吉甫深諳制勝千里、駕馭諸藩的戰略戰術。首度拜相時,他就義無反顧地向藩鎮“亮劍”,一年之內強勢調換三十六個藩鎮節帥,讓大唐天下爲之震驚。

西川節度使韋皋病逝,副使劉闢未得節度使而反叛。李吉甫力挺唐憲宗發兵討伐劉闢,出謀激將高崇文八戰八捷平定西川。

鎮海節度使李錡系李唐宗室,聽信相士所言其妻鄭氏“要生一個天子”,遂重兵謀反。李吉甫再次強硬出手,調遣諸道唐軍圍剿鎮海,迅疾平定浙西,將李錡押送長安,斬於獨柳樹下。

爲防吐蕃、回鶻、突厥侵犯大唐,李吉甫進言唐憲宗恢復宥州,命鄜城九千神策軍屯墾駐防,充實經略軍。恢復夏州至天德軍軍事驛站,駐屯經略故城。徵調振武、天德軍墾田三千八百頃。徵調江淮三十萬件兵器與千匹戰馬以充太原、澤潞軍。迫使吐蕃歸還安樂(今寧夏中寧)、秦(今甘肅天水)、原(今甘肅鎮原)三州,發兵收復原州城,促成“長慶會盟”。爲大唐江山築起強大的軍事邊防體系。

李吉甫的“立功”,是輔佐唐憲宗收復“謀獨”的淮西。

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其子吳無濟匿不發喪,上表朝廷其父病重,意在自領“留後”,世襲“淮西皇帝”。

李吉甫和同朝宰相武元衡異口同聲——向淮西開戰。李吉甫詳細繪製《河北險要圖》呈獻唐憲宗,夜以繼日籌謀軍事,緊鑼密鼓部署兵馬,起用張弘靖、裴度、李光顏、烏重胤、李愬等大批能臣干將,實施削藩“三步走”戰略,對“謀獨”的淮西以及河北三藩佈下天羅地網。

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十五日,中唐名將李晟之子李愬出謀“斬首行動”,親率九千精騎雪夜突襲蔡州,生擒吳元濟。

“淮西收復!”長安乃至整個帝國沸騰了。河北諸藩震懾不已,相繼歸順朝廷。李唐王朝“重見天寶承平時”,否極泰來,天下一統。

李吉甫,是一位極不平凡的地理學家。

“成當今之務,樹將來之勢,則莫若版圖地理之爲切。”李吉甫認爲,地圖地理“事關興替、理切安危”。

李吉甫“猶長輿地之學”,親自編纂《元和郡縣圖志》四十二卷。該志以全國十道爲綱,對唐憲宗時代四十七個藩鎮的地理沿革、人口貢賦、山川險易、交通要塞、軍事設施、水利、礦產、古蹟等進行系統全面敘述。《四庫全書》稱其“輿地圖經,唯此書爲古,體例亦爲善。”

《元和郡縣圖志》融政治、經濟、文化、地理、軍事於一體,開創了我國地理總志的先河,爲唐憲宗和唐中央周覽全國形勢、制馭四方藩鎮、打贏削藩戰爭、加強中央集權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扼天下之吭,制羣生之命,收地保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元和郡縣圖志》堪稱一部輔治經國之書,閃耀着一代名相忠心救國、鞠躬盡瘁的儒家思想和智慧光芒。

李吉甫,是一位極不平凡的文學家。

“龍門南嶽盡伊原,草樹人煙目所存。正是北州梨棗熟,夢魂秋日到郊園。”僅這首《懷伊川賦》,當是唐詩三百首中羈旅懷鄉的上乘之作,並不遜色於李白、杜甫所寫的伊川龍門詩。

“懷君欲有贈,宿昔貴忘言”“蓬髮顏空老,鬆心契獨全”“上公留鳳沼,冠劍侍清祠”……李吉甫與宰相武元衡、權德輿、詩人王建、崔備等人的詩酬唱和,更是志情交融,感人至深。

宰相權德輿盛讚李吉甫的文章“簡實而粹清,朗拔而章明”;李德裕也是公認的大唐著名文學家,王士禎點贊其功業與裴晉公伯仲,駢偶雄奇駿偉,與陸宣公上下。學者孫星衍講:“唐宰相之善讀書者,吉甫爲人矣”。如此,李吉甫的文學造詣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吉甫編著的《元和國計簿》《十道圖》《六代略》等軍事、經濟、學術著作也頗富文采。我每讀他親筆的《忠州刺史謝上表》《郴州刺史謝上表》《饒州刺史謝上表》《讓平章事表》,無不慨嘆其尊王室、卑諸侯、彰帝範的“大手筆”風度。遺憾的是《李吉甫集》二十卷已亡佚。

令人驚奇的是,李吉甫還推崇文學、拔擢文人,親自主持編撰詩文總集《古今文集略》二十卷、《麗則集》五卷以及《國朝哀策文》《樑大同古銘記》《類表》《百司舉要》等專著。還用心用情地提攜引薦在“永貞革新”中遭受謫貶的柳宗元、劉禹錫、程異。

李吉甫極不平凡,他具有大海一般的容人情懷,不計陸贄前嫌,以德報怨,創造了“宰相肚裏能行船”的千古佳話;他具有養民資國的爲民情懷,在淮南疏浚河道灌溉農田,輕徭薄賦,修築的高郵“平津堰”被列爲世界遺產。他具有海納百川的愛才情懷,裴垍開出三十餘個名單,他“數月之內,選用略盡”,天下翕然稱“吉甫得人”;他具有天道自然的山水情懷,在洛陽伊川營建亭臺樓榭錯落、小橋流水縱橫的私家園林——平泉別業,令白居易都 “羨慕嫉妒”;他具有優雅貴族的博愛情懷,不畏權貴,打擊宦官,爲愁嫁的公主、十六宅諸王“剩女”挑選郎君……

本書是一部歷史人物小說,也是歷史的宏大敘事。書中有君子與小人,有鐵血與權謀,有主戰與主和,有光明與黑惡。有竇羣、呂溫、羊士諤誣告李吉甫結交術士、厭勝謀逆的羅織構陷;有李吉甫父子與牛僧儒、李宗閩爲領袖的牛黨“你死我活”傾軋的恩怨情仇;有元和三年科舉舞弊案、長慶元年科舉舞弊案中庶族與士族的尖銳矛盾;有李吉甫同年出生、同日拜相又志同道合的武元衡被暗殺於長安朱雀大街的驚天內幕……

“天高不可問,空使輔星昏。”

元和九年(814)十月三日。五十七歲的李吉甫溘然病逝。唐憲宗李純聞訊傷悼啜泣,賜李吉甫諡號——“忠懿”。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民之秉彝,好是德“懿”。李吉甫父子皆兩度拜相,拯救社稷,革故鼎新,功勳不朽。李吉甫輔佐唐憲宗李純,開創了中唐“元和中興”,封趙國公;其子李德裕輔佐唐武宗李炎開創了晚唐“會昌中興”,封衛國公。這在大唐三百年曆史當中。

允文允武允復興,立德立言立國功。這,就是李吉甫。

大唐幾個是豪英,青史昭昭載令名。

滄海橫流持節去,狂瀾力挽請纓行。

一生韜略兼文武,三代衣冠輔聖明。

遺愛曾留巴峽內,州民長記使君情。

這部長篇小說出版,特別感謝華文出版社胡慧華先生,他是哲學博士,但對歷史情有獨鍾,因爲有他用心用情地糾錯打磨,方使這部小說的字裏行間充盈着“辯證法”的唯物歷史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我想,這將是這部歷史人物小說的看點、亮點。

當今時代,世界風雲變幻,願我們賡續李吉甫的家國情懷、民本思想、興邦智慧和優雅門風,心懷“國之大者”,力促華夏一統,這或許是本書的意義。

復興中國,有你有我,何其幸運!是爲序。

详情3.jpg

编辑推荐蓝色.jpg

這是一部探究中唐歷史的教科書。關於盛唐歷史的著作數不勝數,而本書*次詳細敘述介紹了從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755年)到唐順宗永貞革新(805年)半個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相關人物。

這是一部青年成長奮鬥的勵志書。主人公陸贄生於安史之亂,歷經中唐亂世危局,他少時喪父,特立不羣,頗勤儒學,18歲就進士及第,19歲中博學宏詞科入仕,從鄭縣尉、渭南主簿升遷京官監察御使,30歲充翰林學士,歷任考功郎中、諫議大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兼知貢舉等職,38歲升中書侍郎,出任宰相。其成長如此之快,並在亂世之中,從基層一步步邁入大唐權力中心,實屬罕見,值得當下有志青年學習。

這是一部官員崇德修身的案頭書。本書全方位展現了宰相陸贄 “民爲邦本,本固邦寧” “立國之本,在乎得衆”“治亂由人,不在天命”“求才貴廣,考課貴精”“均節賦稅,養人資國”“足兵固邊,善擇將帥”等政治、經濟、文學、軍事、人才思想,書中還展示了陸贄數篇享譽歷史的經典制誥奏議、駢文詩賦。

内容简介蓝色.jpg

本書是第一部以廉相陸贄爲主角的長篇歷史小說,以陸贄文韜武略、跌宕起伏的人生命運爲架構,以深度的政治視角、深刻的人物刻畫、深邃的散文筆法,講述陸贄民爲邦本、得衆得國,均節賦稅、養人資國,擇將放權、足食強兵,求才貴廣、考課貴精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人才思想,全方位再現陸贄“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的政治命運和跌宕人生。

作者简介蓝色.jpg

秦勇

重慶作家、青年書畫家,畢業於西南大學。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作協全委委員、重慶書協會員,迄今在《散文選刊》《大公報》《思維與智慧》等刊物發表作品千餘件,著有散文集《橘香流過三峽》、詩集《情不自禁》等;《重慶輕軌》等書畫作品屢在全國及省市入展,音樂作品《背影》獲第七屆全國青年歌詞創作獎,被媒體稱爲詩書畫三棲作家;潛心十年精研中唐歷史,著成此部長篇,寫透陸贄政治智慧、爲官哲學和崇高政德。

目录蓝色.jpg

第一章 華亭鶴唳................................................................................................. 001

第二章 江東望族................................................................................................. 009

第三章 亂世秣馬................................................................................................. 017

第四章 特立不羣................................................................................................. 029

第五章 蘇州際遇................................................................................................. 037

第六章 崇論閎議................................................................................................. 047

第七章 莫逆相知................................................................................................. 055

第八章 鄉試鹿鳴................................................................................................. 065

第九章 麻衣如雪................................................................................................. 073

第十章 鴻漸之儀................................................................................................. 081

第十一章 進士及第............................................................................................. 089

第十二章 計日飛鳴............................................................................................. 098

第十三章 博學宏詞............................................................................................. 106

第十四章 潛龍勿用............................................................................................. 113

第十五章 洞房花燭............................................................................................. 121

第十六章 初仕鄭縣............................................................................................. 130

第十七章 東歸省母............................................................................................. 139

第十八章 忘年之契............................................................................................. 149

第十九章 渭南主簿............................................................................................. 158

第二十章 監察御史............................................................................................. 167

第二十一章 亮劍藩鎮.......................................................................................... 177

第二十二章 四王二帝.......................................................................................... 185

第二十三章 涇原兵變......................................................................................... 195

第二十四章 血戰奉天.......................................................................................... 205

第二十五章 多難興邦......................................................................................... 216

第二十六章 罪己詔書.......................................................................................... 226

第二十七章 逼上樑州.......................................................................................... 235

第二十八章 克復長安.......................................................................................... 243

第二十九章 王者歸來.......................................................................................... 251

第三十章 中書舍人............................................................................................. 257

第三十一章 平涼劫盟.......................................................................................... 266

第三十二章 北結回紇.......................................................................................... 274

第三十三章 丁憂洛陽.......................................................................................... 282

第三十四章 龍虎榜單.......................................................................................... 292

第三十五章 陸竇角逐.......................................................................................... 301

第三十六章 首席宰相.......................................................................................... 310

第三十七章 清慎太過.......................................................................................... 319

第三十八章 均節賦稅.......................................................................................... 327

第三十九章 治軍強國.......................................................................................... 334

第四十章 薰蕕同器............................................................................................. 343

第四十一章 核才取吏……………………………………………………………… 352

第四十二章 步步驚心……………………………………………………………… 357

第四十三章 劣幣逐良.......................................................................................... 367

第四十四章 別駕忠州.......................................................................................... 377

第四十五章 良相良醫.......................................................................................... 386

第四十六章 鶴唳長江.......................................................................................... 396

附錄一…………………………………………………………………………………406

附錄二…………………………………………………………………………………413

媒体评价蓝色.jpg

小時候,家鄉忠縣翠屏山上的陸宣公墓祠,我也去拜謁過。

——馬識途

看完這部小說,我不禁感慨,若是沒有陸贄,唐德宗政權或許早在783年就崩潰坍塌了。李唐王朝能躲過此劫,這裏面*重要的一點,就是陸贄的愛民、寬民、恤民思想。

——重慶市作協主席 陳川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陸贄是大唐的一面銅鏡,本書封面也用了一面銅鏡,書中處處折射出陸贄以民爲本、求才貴廣、養人資國的資政智慧和儒學光芒。

——重慶市全民閱讀推廣大使、重慶晚報副刊主編 胡萬俊

宰相也有兒女情長。秦勇細膩描寫陸贄與唐安公主、壽州刺史張鎰之女張倩、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錢起女兒錢薇的愛情故事,結構縝密,人物刻畫深刻,歷史小說寫出新意,不可錯失。

——世界著名華文女作家 虹影

傳記小說,事事皆實,則失於平庸;事事皆虛,則過於誕妄。作家秦勇力求實者貫虛,虛中見實,以獨到的政治視角,驚心的故事情節,深邃的散文筆法,將陸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融進唐德宗時代血雨腥風的重大歷史事件中,融進主人翁跌宕起伏的人生命運中,讓我讀來拍案叫絕!

——《血腥的盛唐》《王陽明心學》等暢銷書作家 王覺仁

這是一部探研中唐歷史的參考書,一部青年博學精進的勵志書,一部官員崇德修身的案頭書,應該能成爲一部傳承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暢銷書。

——重慶著名暢銷書作家 小橋老樹

在如此短的時間,秦勇能在工作之餘寫出這樣一部極具歷史、文學、資政價值的長篇力作,是用了心血的,是拼了智慧的。這也是他紮實的寫作功底、文學涵養和爲文爲人情懷的淋漓展現,我將鼓勵他繼續跑好文學的“馬拉松”。

——重慶作協副主席、與秦勇“結對子”作家   張者

中唐歷史其實是文藝創作的一個“空白段”。幸好,有秦勇的這本書填補了。他用銳利的筆鋒剖進了歷史的真相:唐德宗的“不昏而昏”、盧杞的“不奸而奸”、唐朝制度的“不亂而亂”以及晚年唐德宗對陸贄複雜的任用態度,這些都刻畫得入木三分。相信大家可以從中看出不一樣的唐史、不一樣的大氣、不一樣的精彩。

——非虛構歷史小說《司馬懿吃三國》作者 李浩白

在线试读.jpg

Part1:唐德宗與“陸九”

齊抗、齊映都到達奉天,唐德宗任命齊抗爲御史中丞,齊映爲侍御史。得知鳳翔張鎰被殺,陸贄的心好似被刀捅了一下。他恨不得馬上趕到鳳翔,一刀斬了李楚琳這個奸詐小人。

唐德宗緊緊拉住陸贄的手臂,痛苦地安慰道:“安史之亂時,上天給先帝(唐肅宗)派去了李泌輔佐,而今涇原之變,上天給朕送來了陸學士。先帝管李泌叫先生,朕就稱你陸九吧!”

在唐代,同輩或至友之間常將排行夾在姓名之間,以行第相稱,而不直呼其名,從《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白居易詩)、《韓十八侍》(劉禹錫詩)等唐詩中便可略知一二。

唐德宗不稱呼陸贄“陸學士”“陸員外”等,而以陸贄排行稱其“陸九”,這既是暱稱,也是尊稱,既是親近,也表寵信。

唐德宗稱陸贄“陸九”,可謂情真意切!縱觀唐代歷史,帝王以臣之輩行稱呼的,除陸贄外寥寥無幾。

——第二十三章 涇原兵變

Part2:唐德宗謂陸贄清慎太過,“鼓勵宰相受賄”

顧少連沉默了半晌,待得陸贄的心情漸漸平復之後,纔不無憂慮地說道:“敬輿兄,你就不要再一意孤行,肆意冒犯陛下的天威。生活上也不要太過清慎,朝臣友人有時送你像馬鞭靴子之類的,也就收下吧,以免遭致一些權臣的中傷和譖毀。”

陸贄放下酒杯,驚訝地看着顧少連說道:“少連兄,你我相交二十年,難道還不知道我的品性。而你,滿朝文武誰不知道你顧少連以正直敢言朝政得失而聞名,沒想到你當上了禮部侍郎,也變了,也變了!”

“敬輿兄,不是我變了,是聖上變了。”顧少連飲完杯中酒繼續說道:“清慎太過,於情不通啊!”

陸贄愕然一愣,開口反問道:“清慎太過,於情不通?難道,難道是聖上之意?”

顧少連目光灼灼地看着陸贄,無奈地點了點頭。

陸贄臉色一緊,極爲嚴肅地說:“太宗皇帝時,爲勸誡文武百官廉潔勤政,寫過《百字箴言》,‘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之言,富貴功名可久。’沒想到,皇上竟然讓宰相公開納賄收禮,我想不通啊!”

——第三十七章 清慎太過

Part3:陸贄被貶忠州,與德宗皇帝的後一別

陸贄接過被貶忠州的詔書,憮然跪地叩首道:“陛下,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吾所學。縻軀奉君,非所敢避。天地所知,神明共鑑!”

文武百官都俯首彎腰退出宣政殿時,陸贄依然俯首跪在地上。他應該不會鎮靜到耳朵還沒有聽到唐德宗離去的腳步聲,或許是他的心靈感應,唐德宗的確沒有走,他正默立於諾大的朝堂之上。

只是,朝堂之下那個俯首退堂的奸臣裴延齡悄悄擡起頭瞄了一下朝堂。他看到的,正是唐德宗略漸佝僂的背影。

宣政殿沉默着。就連那個宣朝的宦官俱文珍也識相地走了。

暮春的空氣還有絲絲寒意,宣政殿寒意森森,陸贄好似從丹田裏冒出了兩個帶着些許暖意的字:“陛下——”

宣政殿又是一陣沉默,那是一種意味深長的靜默。

“去吧!那是先帝(唐太宗)賜名的忠州。”唐德宗終於緩聲說道。

陸贄選擇了沉默,他無須爭辯,也無須哀求。他緩緩站起身來,轉身踏步走出宣政殿。

“回來!”當陸贄的左腳正跨出宣政殿那歷經幾代風霜雪雨的檀木門檻時,唐德宗倏然朗聲說道。

陸贄佇立着,耳畔傳來唐德宗輕得像鋼針掉地的話:“太-子-等-你-回-來-!”陸贄驀然回過頭,他看見的是唐德宗模糊的背影,還有那隻輕輕揮動的右手。

1608384496965923.jpg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NT$1788
最新訂購
  • 臺南楊**[0986***699]

    4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北謝**[0986***338]

    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南黃**[0933***518]

    1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南鍾**[0920***174]

    1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桃園黃**[0918***190]

    11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基隆柳**[0998***560]

    1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中周**[0938***371]

    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竹黃**[0946***617]

    1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竹陳**[0946***598]

    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南符**[0933***112]

    1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竹陳**[0998***552]

    11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南孫**[0918***127]

    半小時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南謝**[0951***980]

    20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桃園柳**[0968***607]

    1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北朱**[0933***623]

    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竹李**[0920***403]

    20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中朱**[0932***205]

    半小時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竹符**[0998***438]

    半小時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中仲**[0938***219]

    7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北錢**[0988***901]

    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桃園陳**[0978***119]

    4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高雄仲**[0988***901]

    半小時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中方**[0938***696]

    2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北趙**[0920***752]

    半小時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桃園黃**[0932***623]

    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高雄謝**[0918***725]

    2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嘉義符**[0968***292]

    2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基隆鄭**[0920***814]

    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桃園方**[0933***505]

    2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桃園吳**[0968***380]

    11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竹仲**[0920***534]

    7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北謝**[0986***969]

    1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基隆李**[0932***559]

    1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中錢**[0918***695]

    2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中李**[0960***775]

    7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嘉義劉**[0956***924]

    1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基隆陳**[0988***647]

    11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南謝**[0960***904]

    4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北仲**[0998***564]

    1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桃園張**[0960***860]

    半小時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南李**[0960***331]

    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基隆張**[0946***393]

    4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高雄周**[0933***981]

    1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嘉義符**[0951***639]

    11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嘉義李**[0933***705]

    1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北王**[0986***113]

    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臺北周**[0956***644]

    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新北吳**[0946***389]

    15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基隆陳**[0951***746]

    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桃園楊**[0966***640]

    12分鐘前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 大唐名將 : 兵家四勢龍虎榜+大唐良相李吉甫+大唐廉相陸贄(全三冊)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