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編輯推薦:
《德育鑑》
清華國學院導師梁啟超為時人和後人所編的修身讀本,幫助讀者以凝聚的篇幅集中領略歷代先哲的親口傳授。浙江大學中西書院院長劉東教授弁言、題解。
《德教釋疑》
有無公德、私德之分?道德是否需要形而上預設?修己與待人的區別何在?浙江大學中西書院院長劉東教授藉著為梁啟超所編著的《德育鑑》撰寫題解的機緣,深入考掘梁啟超的思想轉變,並延伸闡發,自成一體地解答了一系列極為關鍵卻尚未釐清的儒學難題
內容簡介:
《德育鑑》
梁啟超編著的青年德育教本,全書分為“辨術”“立志”“知本”“存養”“省克”“應用”六篇,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驟,摘錄編排先秦至明清的儒者的相關言論,並加按語跋識。本書初刊於1905年《新民叢報》,民國時由商務印書館發行單行本,風靡一時。現由浙江大學中西書院劉 東教授作序導讀,以方便當下讀者閱讀的形式出版。
《德教釋疑》
藉著為《德育鑑》撰寫題解的機緣,作者在本書中一氣呵成又多所發明、自成一體地解答了一系列極為關鍵且迄今尚未釐清的儒學難題,比如有無公德與私德之分、“為己之學”為什麼反而是成己之學、心學比理學強在哪裡、修己與待人的區別何在、道德要不要形上預設、怎樣才算是知行合一,等等。本書既承襲了梁啟超從《新民說》到《德育鑑》的轉向,也發揮了作者在《天邊有一塊烏雲:儒學與存在主義》中的主張,從而在“有限理性主義”的思想基礎上,回應著國際學界有關世俗主義的論辯,重返了孔子早在軸心時代就已提出的獨特又普遍意義的“人生解決方案”。
作者簡介:
《德育鑑》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等。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 1922 年起在清華兼課,1925 年被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與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被時人譽為“清華國學四大導師”。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德教釋疑》
劉東,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中西書院院長,曾先後任職於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並曾主持恢復了清華國學院。發表了《西方的醜學》《理論與心智》《道術與天下》《悲劇的文化解析》《思想的浮冰》《天邊有一塊烏雲》《自由與傳統》《引子與迴旋》《前期與後期》《我們共通的理性》等三十餘種著作或譯作。主編了“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人文與社會譯叢”等十幾套學術叢書,並創辦了長期由哈佛燕京學社贊助的《中國學術》雜誌。
目錄:
《德育鑑》
意識重疊處,即是智慧生長處——《德育鑑》弁言 劉 東 1
校註說明 23
例 言 1
辨術 6
立誌第二 29
知本第三 42
存養第四 84
省克第五 129
應用第六 165
附 錄:人物簡介 174
《德教釋疑》
小 引 1
題解一(例 言)為什麼要返求舊道德? 1
題解二(例 言)有無公德與私德之分? 10
題解三(辨術)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 23
題解四(辨術)為什麼反是成己之學? 36
題解五(立誌第二)“先立其大”有多重要? 56
題解六(立誌第二)“無用之用”能否成立? 78
題解七(知本第三)德育也屬於通識教育嗎? 122
題解八(知本第三)心學比理學強在哪裡? 157
題解九(存養第四)佛學如何影響了心學? 188
題解十(存養第四)有無屬於自己的時間? 231
題解十一(省克第五)修己與待人區別何在? 263
題解十二(省克第五)道德要不要形而上預設? 321
題解十三(應用第六)怎樣才算是知行合一? 399
題解十四(應用第六)有多少取決於當下一念? 430
前言:
《德育鑑》
鄙人關於德育之意見,前所作《論公德》《論私德》兩篇既已略具,本書即演前文宗旨,從事編述。
《記》有之,有“可得與民變革者”,有“不可得與民變革者”。竊以為道德者,不可得變革者也。近世進化論發明,學者推而致諸各種學術,因謂即道德亦不能獨違此公例。日本加藤弘之 有《道德法律進化之理》一書,即此種論據之崖略也。徐考所言,則僅屬於倫理之範圍,不能屬於道德之範圍(道德之範圍,視倫理較廣。道德可以包倫理,倫理不能盡道德),藉曰道德,則亦道德之條件,而非道德之根本也。若夫道德之根本,則無古無今、無中無外而無不同。吾嘗聞之子王子之言矣,曰 : “良知之於節目事變,猶規矩尺度之於方圓長短也。節目事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良知誠致,則不可欺以節目事變,而天下之節目事變不可勝應矣!”夫所謂今之道德當與古異者,謂其節目事變云爾。若語於節目事變,則豈惟今與古異,抑且隨時隨地、隨事隨人,在在而皆可異。如人民服從政府,道德也 ;人民反抗政府,亦道德也 :則因其政府之性質如何,而所以為道德者異。緘默謹言,道德也 ;遊說雄辯,亦道德也 :則因其發言之目的如何,而所以為道德者異。寬忍包荒,道德也 ;競爭權利,亦道德也 :則因其所對之事件如何,而所以為道德者異。節約儉苦,道德也 ;博施揮霍,亦道德也 :則因其消費之途徑如何,而所以為道德者異。諸如此者,其種類恒河沙數,累萬紙而不能盡也。所謂道德進化論者,皆謂此爾。雖然,此方圓長短之雲,而非規矩尺度之雲也。若夫本原之地,則放諸四海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孔子所謂一以貫之矣。故所鈔錄學說,惟在治心治身之要。若夫節目事變,則臚舉難殫。恃原以往,應之自有餘裕耳。
公德、私德,為近世言德育者分類之名詞。雖然,此分類亦自節目事變方面觀察之,曰某種屬於公之範圍,某種屬於私之範圍耳。若語其本原,則私德虧缺者,安能襲取公德之媺名?而僅修飾私德而弁髦公德者,則其所謂德已非德。何以故?以德之定義與公之定義常有密切不能相離之關係故。今所鈔錄,但求諸公私德所同出之本。若其節目,則劉蕺山《人譜》及東人所著《公德美談》之類,亦數倍此編之卷帙,不能盡耳。
本編所鈔錄,全屬中國先儒學說,不及泰西,非敢賤彼貴我也。淺學如鄙人,於泰西名著,萬未窺一。憑藉譯本,斷章零句,深懼滅裂以失其真,不如已已。抑象山有言,東海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治心治身,本原之學,我先民所以詔我者,實既足以供我受用而有餘。孔子曰“知及之,仁守之”;又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不失”。竊謂守而不失,然後其物乃在我。否即博極寰海,亦口耳四寸之間耳。語曰 : “豈賣菜也,而求添乎?”守為道日損之義,雖見誚固陋,所不敢辭。
本編不可以作教科書,其體裁異也。惟有誌之士,欲從事修養以成偉大之人格者,日置坐右,可以當一良友。其甄錄去取之間,與夫所言進學之塗徑次第,及致力受用之法門,自謂頗有一日長。不然,安取剿說以禍棗梨也?若夫學校用本,尚思別述。殺青之期,不敢言耳。
《德教釋疑》
小 引
大約是在去年年底,我剛調來浙江大學不久,譯林出版社的負責人就造訪杭州,跟我商討下一步的合作。考慮到正要為籌辦中的中西書院準備通識教育的教材,我就順口推薦了《德育鑑》。
其實在多年以前,我便已經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裡,從梁啟超文集中發現它,為它寫了篇新版的導言,推薦給了北京大學出版社,作為院裡指定的“德育教材”。然而這一次,譯林出版社的編輯讀罷還不解渴,又希望我接著再為該書的各章,分別寫出它們的“題解”來,以幫助讀者們更好地掌握。於是,我又從頭把它重讀了一過。梁啟超當年選編的這本書,原有一篇例言和六章正文,加起來總共有七個部分。那麼這樣一來,我也就打算為它的每個部分,都分別寫出兩篇“題解”來,所以隨手就寫下了十四章的提綱,而隨即便埋頭一口氣寫了下去。
不過,儘管提綱還是這個提綱,可寫著寫著,卻發現情況並不如此簡單。雖然說,那都是些考慮已久的問題,可等到真要把它們給鋪陳開來了,卻發現遠比預想的要費力氣。由於我在這裡要講述的,都不是學術界的現成結論,那就需要像寫“論文”那樣,去引證、去立論、去駁議,所以等殺青以後再來點算,這些“題解”本身竟已相當不薄了。
這就不免讓人有些撓頭了。如果把這次寫成的文字,孤立地拆分成十四個單元,再塞到只有幾萬字的《德育鑑》裡,那就顯得太過“喧賓奪主”了,會比原書整整多出三四倍來。由此看來,也就只好讓它獨立出來,另作一本專門的著作了。不知這算不算得“好事”,反正我近來總是這樣,不小心就脫離了原定計劃,順手寫出一本“意外”的書。
不過轉念想想,也許這樣反而更好。將來我們在中西書院裡,也就有了兩種“通識教材”,一本可以當作初始教本,另一本則可以當作參考讀物。也就是說,可以安排同學們先閱讀《德育鑑》,然後再來讀這本《德教釋疑》,乃至於,他們還可又回過頭來,再從頭溫習一遍《德育鑑》。
本書既然取名為《德教釋疑》,自是要圍繞著儒家的“德教”,去解開一些纏繞著的“疑團”。不過又應該聲明,書中進行的這些“釋疑”,卻首先是衝著我本人的。也就是說,心頭確實有很多的“疑難”,當初在讀書時就已經“起疑”,而再查詢固有的注疏,也還是感到同樣“可疑”,可充其量也只寫了點批註。 ——那麼這一次正好,就乾脆抖擻起精神來,分別對之進行清洗和剝離了。
當然同時也可以說,這些“釋疑”也是寫給讀者們的,說不定自己的這番努力,也能幫他們解開某些“疑團”。畢竟,充滿了腐惡的當今學術界,已經太慣於陳陳相因、以訛傳訛了,由此造成了太多的“雲山霧罩”,使得孔子思想中的很多精義,都跟人們長久地隔膜開來了,使之就算想要找回“文化自信”,也並不知那“文化”意味著什麼。
具體而言,如果我在《天邊有一塊烏雲》中,已經從比較哲學的宏觀角度,率先提出了先秦的儒學思想,既不是“倫理本位”,也不是“天人合一”,又不是“儒道互補”,更不是“內在超越”;那麼,眼下也正好循著這種“範式更新”,來從頭梳理儒學的思想體系,從而對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都基於自己提出的那四個要點,去進行勢在必行的洗牌與重組。
正因為由此帶來的難度,我在前邊已經講到了,居然是寫著寫著,就被迫改變了寫作風格。畢竟很多關鍵性的話題,都是在這裡頭一次提出的,容不得只以教科書式的筆法,一帶而過地進行輕巧的處理。 ——當然了,即使如此也還是要坦承:由於本書中一再碰觸到的,都是極為吃重的學術話題,而且筆者也總是在自出機杼,所以,或許光靠本書中的文字,就仍可能論證得不夠充分。
也正因為這樣,即使還在撰寫這篇短序,自己的心思卻已跳入另一本書了,而如果沒什麼心血來潮的改動,它的標題將會是《孔子十章》,也就是說,還是要去闡發相關的話題。 ——求學的生涯堅持到了現在,之所以一直都讓我興趣盎然,恰是因為自己的動筆寫作,正好比帶一點風險的“征服”;所以,只有闖入尚且有些生疏的領地,從“已知”向著“未知”發出挑戰,才會誘發自己內在的寫作衝動。
而沿著連綿不絕的運思,自己的寫作也是越到了晚期,就越表現出一種“自我互文性”來,或者用晚近另一本書的標題來說,這些文字總是在演奏著“引子與迴旋”。 ——在這個意義上,就像自己馬上要交出的這本書,是在延伸著以往著作中的思路,今後自己還會接續寫出的著作,也將會勾連從這裡發出的思緒,而構成彼此連接的“網狀結構”。
但不知,這樣的著作究竟還有多少。雖則說,這次頗費力氣地移家杭州,在我就好比是在圍棋盤上,又朝“天元”方向延了幾口氣,所以也肯定為了今後十幾年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亟欲寫出的腹稿;只是,且不說終究能否“天假以年”了,就連頭腦中能否總這樣充滿靈感,也只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 ——也正因為這樣,我此生都從未像現在這樣,簡直是以極度的“敬畏”態度,來照看身體的營衛、休整與鍛煉。
當然也是希望,終究能等到這麼一天,靠著這種辛勤的考掘與發揮,而使自己平生鍾愛的儒家思想,得以還復它在先秦的本來面目,從而不僅更易為國內讀者所接受,也足以再無愧色地拿到國際上去,——而不是像現在這副模樣,只表現為一種退化了的折中主義形態,且幽閉在“國家一級學科”的保護傘下,就甘於總是這般自說自話、自生自滅。
無論如何,眼下我已算是落筆夠快的了,所以只需請讀者們稍微等等,很快就會在另一本書中見面的!
劉 東
2021年8月12日
媒體評論:
《德育鑑》
任公先生有《德育鑑》一書,以立志、省察、克己、涵養能分門別類,輯錄先儒格言(以宋明為多),而任公自加按語跋識。我對於中國古人學問之初接觸,實資於此。
——梁漱溟《我的自學小史》
“我將來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補作這幾章缺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豈不是很光榮的事業?”這一點野心就是我後來做《中國哲學史》的種子。我從那時候起,就留心讀周秦諸子的書。我二哥勸我讀朱子的《近思錄》……,梁先生的《德育鑑》和《節本明儒學案》,也是這個時期出來的。這些書引我去讀宋明理學書……
——胡適《四十自述》
“中國哲學具有世界意義的,當然是它的無宗教而有道德。”多謝早期國學院的導師梁啟超先生,他算是即為時人、也為後人編出了這本小書,足以幫助大家以凝聚的篇幅,來集中領略歷代先哲的親口傳授。 ——劉 東
在線試讀:
《德育鑑》
辨術
術者何?心術之謂也。孟子稱“仁術”,謂有是術然後體用乃有可言也 ;又曰 : “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 ;學者亦必志於彀。”不有彀以為之閒,學皆偽學矣。述辨術。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古之學者為己,欲得之於己也 ;今之學者為人,欲見知於人也。 (程明道 顥)
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 ;今之學者為物,其終至於喪己。 (程伊川 頤)
啟超案 :《論語》此二章,學者視為老生常談,習焉不察久矣。實則為學不於此源頭勘得確實,直是無用力處。二程之解釋當。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
凡欲為學,當先識義利、公私之辨。今所學果為何事?人生天地間,為人自當盡人道,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非有為也。 (陸象山 九淵)
學者須是打疊田地淨潔,然後令他奮發植立。若田地不潔淨,則奮發植立不得。古人為學,即讀書然後為學可見。然田地不潔淨,亦讀書不得 ;若讀書則是假寇兵、資盜糧。 (陸象山)
入道之路,莫切於公私、義利之辨,念慮之興,當靜以察之。捨此不治,是猶縱盜於家,其餘無可為力矣。 (方正學 孝孺)
今人為學,多在聲價上做,如此,則學時已與道離了,費盡一生工夫,終不可得道。 (胡敬齋)
數年切磋,只得立志、辨義利,若於此未有得力處,卻是平日所講,盡成虛話,平日所見,皆非實得。 (王陽明 守仁)
學絕道喪,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濤中,且須援之登岸,然後可授之衣而與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濤中,是適重其溺也。 (王陽明)
學絕道喪之餘,苟有興起向慕於學者,皆可以為同志,不必銖稱寸度而求其盡合於此,以之待人可也。若在我之所以為造端立命者,則不容有毫髮之或爽矣。 (中略)今古學術之誠偽邪正,何啻碔砆美玉,有眩惑終身而不能辨者,正以此道之無二,而其變動不拘,充塞無間,縱橫顛倒,皆可推之而通。世之儒者,各就其一偏之見,而又飾之以比擬仿像之功,文之以章句假借之訓,其為習熟既足以自信,而條目又足以自安,此其所以誑己誑人,終身沒溺而不悟焉耳。然其毫釐之差而乃致千里之謬,非誠有求為聖人之志,而從事於惟精惟一之學者,莫能得其受病之源而發其神姦之所由伏也。若某之不肖,蓋亦嘗陷溺於其間者幾年,倀倀然既自以為是矣。賴天之靈,偶有悟於良知之學,然後悔其向之所為者,固包藏禍機,作偽於外,而心勞日拙者也。十餘年來,雖痛自洗剔創艾,而病根深痼,萌蘗時生。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猶舟之得舵,雖驚風巨浪,顛沛不無,尚猶得免於傾覆者也。夫舊習之溺人,雖已覺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難若此,又況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將何所抵極乎? (王陽明)
《論語》所謂異端者,謂其端異也。吾人須研究自己為學初念,其發端果是為何,乃為正學。今人讀孔孟書,只為榮肥計,便是異端。 (夏廷美)
聖門教人求仁,無甚高遠,只是要人不壞卻心術。狂狷是不壞心術者,鄉愿是全壞心術者。 (錢啟新 一本)
啟超謹案 :居今日而與學者言義利之辨,無論發心體認者渺不可得,但求其不掩耳卻走者,蓋千百中無一矣。何也?所謂權利思想,所謂功利主義,既已成一絕美之名詞,一神聖之學派。今乃舉其與彼平昔所服膺反對之學說而語之,匪直以為迂,且以為妄耳。吾今為一至淺之解釋以勘之,先哲所謂義者,誠之代名詞耳 ;所謂利者,偽之代名詞耳。吾輩今日之急者,宜莫如愛國,顧所貴乎有愛國之士者,惟其真愛國而已。苟偽愛國者盈國中,試問國家前途,果何幸也?驟執一人而語之曰“爾之愛國偽也”,未有不艴然怒者,而究其極,果為真為偽,苟非內自鞫之,而他人安能察也?試自鞫焉,吾知其中必有兩種人 :其一,則本無愛國之心,而以此口頭禪可以自炫於天下,冒之以為名高也,此明察其偽而安之者也 ;其一,則受風潮之刺激,聞先覺之警導,其愛國心激發於一時,自問現在之一念,似未嘗雜以偽者存,而此念之果能確實久持與否,在我抑未能自信也。由前之說,則自暴自棄,甘於為小人,不足責矣 ;由後之說,則吾將來或成就一真愛國者,或成就一偽愛國者,其幾甚微而用力不可以不豫也。吾儕無論何人,於並時朋輩中,或其所交者,或其所聞者,必嘗有數人焉。在數年前,自命為愛國志士,同人亦公認其為愛國志士,而今也,或以五六七品之頭銜、百數十金之薪俸,而委蛇以變其節也 ;或徵歌選色於都會,武斷盜名於家鄉,而墮落不可複問也,則必指名戟手而唾之曰 : “某也某也,其平昔所談愛國皆偽也!”設其時,有旁人語我曰“數年以後,恐足下其亦如彼”,則我必艴然怒也。庸詎知彼輩自始固非盡出於偽,如吾所謂自暴自棄、甘心為小人也。其數年前受風潮之刺激,聞先覺之警導,而忽然激發其一念之熱誠,猶吾今日也。顧何以今竟若此,則以承數百年學絕道喪之餘,社會之腐敗已極,自其未出胎之始,已受種種污惡之遺傳性,又自孩提稍有知識以迄於弱壯,其浸染於無形之惡教育者,至深且厚。及其受風潮之激刺,聞先覺之警導,而忽焉有此一念之熱誠,正乃孟子之所謂外鑠。而前此種種之惡根,與此一念正成反比例者,卒未之能拔。及其一旦離學界以入於他種之社會,則其社會又自有其種種之惡現象相與為緣,而與前此所留之惡根,如電斯感,如芥斯投,故不轉瞬而所謂此一念之熱誠者,乃如洪爐點雪,銷歸無有也。吾儕自問視陽明先生何如?以陽明先生之大賢,猶曰“十餘年痛自洗剔創艾,而病根深痼,萌蘗時生”,而吾儕謂一時受刺激、聞警導所發之熱誠,遽足以自信,多見其不知量也。誠如是也,則我今日所指名唾罵之夫己氏,安保其不為數年後我躬之化身也?今欲免之,其道何由?亦曰於陸子所謂“打疊田地潔淨”,王子所謂“援之登岸”者,痛加工夫而已。以孔子之言言之,則為己也,喻義也。此關不勘得真,不操得熟,則終是包藏禍機,終是神姦攸伏,他日必有奪其宮而墜諸淵者。安得不懼!安得不勉!
《德教釋疑》
一開始就提出這個問題,等於是一上來就要來追問:梁啟超當年為什麼要編選這本書?
這無疑意味著,就在 1905 年的前後,他的立場又發生了陡然的轉變。有學者詳細地統計過,在僅有五十多年的生涯中,梁啟超的立場即有“十變”。這曾引起過外間廣泛的物議:“因為梁啟超的‘流質易變’,當時便遭對立方面和自己營壘的種種非議。孫中山痛斥其‘忽言革命,忽言破壞’,‘一人而持二說,首鼠兩端’。章太炎指責他‘始言革命,終言立憲,浮誇轉變’。《民報》載文罵他是‘蝙蝠名士’‘反复小人’。嚴復批評他屢易宗旨,種禍無窮,是亡清二百六十年社稷的罪人。曾經熱烈讚揚梁啟超的黃遵憲,隔了兩年也責怪他‘言屢易端,難於見信’。康有為則十分惱火地批評他‘流質易變’。” 而他當年的學生鄭振鐸,也曾經未置可否地對此總結道:“任公為人所恭維的 — 或者可以說,為人所詬病的 — 一點是‘善變’。無論在學問上,在政治活動上,在文學的作風上都是如此。”
可無論如何,我們又必須同情地理解,這種“善變”卻未必就是缺點,相反倒可能是梁啟超主動追求的。 — 他在早歲就已自覺到了這一點:“《語》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行吾心之所志,必求至而後已焉。若夫其方法隨時與境而變,又隨吾腦識之發達而變,百變不離其宗。” 2而到了梁啟超生命的後期,他更在對比中做出了這樣的總結:“啟超與康有為有相反之一點,有為太有成見,啟超太無成見。其應事也有然,去治學也亦有然。有為常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啟超不然,常自覺其學未成,且憂其不成,數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故有為之學,在今日可以論定;啟超之學,則未能論定。”
正因為這樣,針對梁啟超終其一生的追求,我們就不能只盯住他的這種“善變”,或者說是“太無成見”,還應當更深一層地去考察:在那些富於戲劇性的轉變中,他的思想是不是越變越豐富了,他的立場是不是越變越穩固了,他的環顧是不是越來越周全了,他的見識是不是越來越可靠了? — 而一旦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然也就需要先來回顧一下,弄清他在轉變前的思想和立場。
這就要先來回顧梁啟超的“新民說”了。 — 想當年,為了拯救“積貧積弱”的中國,他曾率先提倡過“道德革命”,其邏輯可以簡明地總結為:想要“新國家”就先要打造“新國民”,而想要“新國民”就先要倡導“新道德”:“國也者,積民而成。國之有民,猶身之有四肢、五臟、筋脈、血輪也。未有四肢已斷,五臟已瘵,筋脈已傷,血輪已涸,而身猶能存者;則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澳散、混濁,而國猶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長生久視,則攝生之術不可不明;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
這樣一來,他就此所提出的“道德革命”,也就不言而喻地要求著他,必須對傳統的“舊道德”大加討伐,而這樣的批判,還必須盡可能地全面開花,不留死角。正是出於這樣的心結,儘管他在《新民說》的前幾節中也曾說過,“新民云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採補其所本無而新之”; 1 可在細思之下,正如一位當代學者就此所總結的,他當年發出的批判卻談不上“平心之論” —“西人說中國‘野蠻’,梁啟超持之以為繩尺,作《中國積弱溯源論》,從歷史的中國里搜尋爬梳,翻出‘奴性’‘愚昧’‘為我’‘好偽’‘怯懦’‘無動’等切割支離之詞,用來說當時中國的‘病源’。論其字義,這些詞彙雖各示詆抑,而相互之間其實並無一定的聯結。以數千年中國的漫長和復雜作對照,它們被梁啟超大而化之地編連為一體,顯然並不全是出自中國歷史本身和真能統括中國歷史全體。但從二十世紀初年的思想背景求因果,則梁啟超之所以選定這些詞彙,正在於由此編成的大而化之鮮明觸目,能夠一一對應地描繪出時人心目中西方文明的反面,以此為‘野蠻’作佐證。然而歷史的中國既可以操弄,真實的中國也因此而成了一種越來越遠的東西了。”
所幸的是,這位學者跟著又追加了一句:“梁啟超是一個善於自我糾錯的人,所以後來半途知返,並力為闡揚中國歷史中的光明一面。”而這就要歸結到我們剛剛講過的,他的那種不憚“流質易變”、絕不固執己見的突出個性了。無論如何,如果後來承襲了梁啟超思路的魯迅,也同樣曾經相當片面地,把“國民性”給歸結成了“國民劣根性”,那麼我們從學理的深層,也不難去反駁這類的“呵佛罵祖”之論,指出其在思想方法上的“以偏概全”。比如,雖說已不能“起魯迅而問之”了,我卻常愛引用他的下述說法,來對照他那些招牌式的極盡挖苦:這也同樣算是中國人的“國民性”嗎?而這樣的“國民性”也同樣需要改造嗎? —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再回到當年的歷史關頭,我們又應設身處地地體察到,梁啟超這種“善變”的個性,還曾遇到過一個關鍵性的觸媒,那就是1903 年的那趟美洲之行,他從中得到了始料未及的慘痛教訓,由此才從“新派人士”的行為做派中,幡然醒悟到了“舊道德”仍屬不可少離的。這一點,正如他的《年譜長編》所描述的:“先生從美洲歸來後,言論大變,從前所深信的‘破壞主義’和‘革命排滿’的主張,至是完全放棄,這是先生政治思想的一大轉變,以後幾年內的言論和主張,完全站在這個基礎上立論。這便是先生考察日多,見聞益廣,歷練愈深的結果。” 也正因為這樣,一旦我們再從《德育鑑》的正文中,讀到宋代大儒呂祖謙的下述語錄:“處大事者,必至公血誠相期,乃能有濟。若不能察人之情而輕受事任,或雖知其非誠,而將就藉以集事,到得結局,其敝不可勝言。”緊接著,我們也便會讀到梁啟超就此寫下的、充滿了激憤之情的案語:“近今新黨共事多不能久者,蔽率坐是。”
臺北朱**[0933***289]
7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基隆趙**[0918***790]
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基隆李**[0988***416]
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桃園王**[0988***370]
1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高雄趙**[0998***495]
半小時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北黃**[0933***497]
4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南張**[0918***171]
4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中孫**[0918***109]
11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北王**[0978***880]
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桃園吳**[0933***455]
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南仲**[0920***617]
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中吳**[0978***897]
4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北吳**[0986***655]
20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嘉義鄭**[0978***109]
4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桃園符**[0932***729]
2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基隆周**[0986***814]
2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北鍾**[0933***955]
4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中錢**[0998***568]
半小時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中趙**[0938***371]
11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嘉義陳**[0956***333]
半小時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嘉義謝**[0938***602]
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高雄謝**[0968***984]
1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嘉義王**[0951***524]
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南鄭**[0988***709]
半小時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北謝**[0918***727]
半小時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北符**[0968***782]
7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中李**[0920***831]
2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北劉**[0968***688]
4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北鍾**[0956***364]
1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高雄吳**[0966***681]
1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竹方**[0968***533]
2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高雄李**[0960***878]
4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南謝**[0998***748]
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竹劉**[0956***631]
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桃園張**[0956***710]
2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基隆劉**[0938***586]
1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竹陳**[0933***408]
2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竹趙**[0998***871]
1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南吳**[0946***189]
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北錢**[0960***273]
1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南柳**[0988***119]
7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北周**[0946***239]
1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桃園李**[0932***739]
4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南吳**[0956***188]
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桃園劉**[0966***264]
11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高雄李**[0988***655]
20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高雄楊**[0946***154]
2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新北柳**[0956***739]
2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臺北周**[0933***303]
15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桃園楊**[0918***338]
7分鐘前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 德育鑑+德教釋疑(全兩冊)
NT$1500
2024新書推薦:【臥閒草堂評本儒林外史】全兩冊
NT$5688
黃霖教授八十華誕特別紀念版【五色彩印會評全本金瓶梅】繁體豎版,布面精裝 重達3.8公斤
NT$2500
孔子家語評註本手工宣紙線裝一函二冊
NT$3200
【宣紙函裝·豎排繁體】元曲畫譜——《元曲選》繡像全編
NT$1899
【金聖歎責備本水滸】(全3册)
NT$1650
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重讀紅樓夢
NT$1500
子不語全譯
NT$1500
茶典:《四庫全書》茶書八種
NT$1350
吃茶記(彩色典藏版)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
NT$1988
宋代筆記錄考(平裝·繁體橫排·全3冊)
NT$1899
遵生八箋 文白對照(全三冊)
NT$2180
日知錄(全5冊) 謙德國學文庫 全本全注全譯
NT$1299
平裝插盒《容齋隨筆》全四冊
NT$1812
太平廣記鈔(全四冊)
NT$2200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全六卷 綢面精裝插盒珍藏版)
NT$1350
夜航船(精)史學家張岱全集 繁體豎排版百科類圖書
NT$2960
《蔣勛說紅樓夢》全8冊傳世珍藏套裝經典
NT$4000
資治通鑑(全20卷)(繁體豎排版)請選擇貨到付款(勿選商超)!!
NT$2200
《紅樓夢脂評匯校本》(全套3冊 一版一印共80回) 吳銘恩校 繁體豎排精裝版
NT$1800
王文成公全書--(全四冊)繁體豎排
NT$1980
馮其庸評點《紅樓夢》(紅學家馮其庸封筆之作,各年齡段皆可讀的全新紅樓讀本)!
NT$1980
邵雍全集(全5冊)繁體豎排 上海古籍出版社
NT$1720
群書治要考譯(全四冊)
NT$1820
三言两拍(全五册套装)
NT$2180
【馬瑞芳品讀紅樓夢】
NT$1750
豎排繁體 :【皇極經世書】(全三卷)
NT$1480
【红楼梦外:曹雪芹《画册》与《废艺斋集稿》新证】(增红楼梦地图大尺寸展开2.3米)
NT$1699
【毓老師說詩書禮】+【毓老師說春秋繁露】(全新塑封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