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NT$2488NT$2999

所謂“諸子”即以先秦漢魏諸子為代表的子學著作,“錦言”即體現諸子思想精華的佳言妙語。全書收錄先秦至隋代的諸子類著作近百種。


1636422120320877.jpg


719523c2-7945-4efc-b082-6c2e71135380.jpg

编辑推荐:


本書以生動的語言講述489個福建歷史文化故事,是普及鄉土歷史的優秀讀物。

本書記述2010年之前的福建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即可作為工具書隨時參閱,也可作為觀光旅遊、茶餘飯後的談資。

本書按不同主題分為十編,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福建歷史文化,可為海內外鄉親慰藉鄉愁、了解鄉土歷史文化提供導引。

本書圖文並茂,可為中學鄉土歷史教學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

讀者定位

關心福建鄉土歷史文化的人

從事地方文化研究和宣傳福建文化的工作人員

可作為地方政府部門的宣傳禮品書

可配備綜合類圖書館,書中有許多翔實的史料和珍貴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專題形式對福建歷史文化進行較全面介紹的大眾讀物,全書分上下冊,共十個專題。上冊五個專題分別介紹福建歷史文化與地域特色、移民與家族社會 、教育與傑出人才、學術思想與名著、歷代文人與傳世作品等。下冊五個專題介紹了福建的傳統藝術、科學技術、民間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閩台文化交融與海外交通等內容。本書的特色是吸收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化為通俗語言,向大眾普及福建區域歷史文化知識。全書從不同的角度對福建歷史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各個領域著名人物的事蹟、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聞趣事等都進行生動的描述,以有趣的專題條目設計,吸引讀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點帶面,描繪細節,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全方位地了解福建歷史與文化。

作者簡介:


林國平,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閩台區域史研究專家。

邱季端,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福建歷史文化研究專家。

媒體評論:


一書在手,通覽福建古今歷史;十個專題,盡顯八閩文化風彩。

本書通過十個專題,將福建歷史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成果呈現給讀者,語言通俗流暢,內容豐富有趣,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增長福建歷史文化的相關知識。

——張永欽  本書責編

福建歷史文化悠久而輝煌,但多數人因史料浩如煙海而望洋興嘆,或因史學著作艱深晦澀而望而卻步,本書提煉出近五百個福建歷史文化的重要問題, 以通俗的文字,配上珍貴的圖片,讀起來輕鬆有趣,是了解福建鄉土歷史文化的優秀讀物。

——福建省文史館原館長 盧美松

本書雖定位為通俗讀物,但是在大量吸收學術界研究成果基礎上寫成,其學術含金量相當高。此書即可作為普羅大眾了解福建歷史文化的通俗讀物,也可作為青年學者研究福建歷史文化的導引。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郭丹

目錄:


[上冊]

第一編 山海為懷 :福建歷史文化與地域特色

1.福建地理與生態環境\

2.福建遠古人類與舊石器文化\

3.閩侯曇石山遺址與新石器文化\

4.建甌黃科山西周銅鐃與福建青銅文化\

5.從“七閩”到“十閩”\

6.福州冶城與閩越國興衰\

7.城村漢城遺址與閩越文化\

8.建安郡的設立與孫吳經營福建\

9.六朝時期福建社會經濟的發展\

10.陳政、陳元光入閩與漳州的開發\

11.王緒、王審知入閩與閩國的興亡\

12.東南全盛之邦——宋代福建經濟文化的繁榮\

13.亦思巴奚兵亂與泉州港的衰落\

14.明初禁海與東南海防\

15.王景弘與鄭和下西洋\

16.葉宗留與鄧茂七起義\

17.俞大猷、戚繼光平定倭寇\

18.漳州月港的興衰\

19.李旦、顏思奇、鄭芝龍與東南海商集團的崛起\

20.隆武政權及其抗清鬥爭\

21.清初福建遷界與復界\

22.藤牌軍與雅克薩之役\

23.清代福建秘密結社與天地會\

24.反鎖國鬥爭與廈門港的崛起\

25.鴉片戰爭與廈門、福州開埠\

26.太平天國軍入閩\

27.閩南小刀會\

28.中國海軍搖籃:福建船政局的興衰\

29.中法戰爭與馬江之戰\

30.林旭與戊戌變法\

31.黃花崗英烈中的“福建十傑”\

32.方聲洞《禀父書》與林覺民《與妻書》\

33.辛亥革命在福建\

34.五四運動在福建\

35.閩西四大暴動\

36.福建革命根據地\

37.古田會議永放光芒\

38.十九路軍入閩與福建事變\

39.林森與國民政府\

40.戰時省會永安與永安抗戰文化\

41.長江支隊與南下服務團\

42.南下大軍入閩,福建全境解放\

43.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

44.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福建的社會經濟文化\

45.福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

46.福建改革開放的起步與“山海經”戰略的實施\

47.廈門特區建立與福建全面改革開放\

48.福建改革開放30年成就\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編 祖先足跡:福建移民與家族社會

49.遠古時期人類遷徙與閩越移民社會的形成\

50.永嘉之亂與八姓入閩\

51.唐代前期移民與閩南的開發\

52.五代時期的閩國:福建定居社會的形成\

53.客從何來:閩西客家的由來\

54.明清時期福建不同民係與民系內部的遷徙交融\

55.明清時期閩人向周邊省份移民\

56.福建向香港、澳門移民\

5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東南亞歸僑的安置\

58.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發福建山區和水庫建設移民\

59.移民與家族寺廟\

60.福建族譜的編纂\

61.福建祠堂文化與名祠\

62.福建的族田與族產\

63.福建的族規與家訓\

64.福建家族的族權\

65.清代沿海宗族械鬥\

66.莆田、仙遊烏白旗械鬥\

67.福建姓氏概況\

68.福建少數民族姓氏\

69.林姓與福建九牧林\

70.陳姓與陳政、陳元光\

71.張姓與清河、鑑湖堂號\

72.王姓與開閩聖王\

73.吳姓與泉州後的狀元吳魯\

74.黃姓與泉州開元寺檀樾主\

75.劉姓與一代文宗劉克莊\

76.李姓與安溪李相國\

77.鄭姓與鄭成功收復台灣\

78.何姓與何九仙\

79.楊姓與閩學鼻祖楊時\

80.葉姓與東林黨魁葉向高\

81.高姓與渤海郡望\

82.周姓與周亮工\

83.謝姓與《五雜俎》作者謝肇淛\

84.郭姓與回族後裔\

85.許姓與翊忠照應侯許天正\

86.蔡姓與閩南蔡氏家族古民居\

87.朱姓與“二朱過化”\

88.趙姓與南外宗正司\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編 地靈人傑:福建教育與傑出人才

89.從“閩人未知學”到“文儒之鄉”\

90.“頭昂朝聖主,心正效忠臣”——開閩進士薛令之\

91.“文筆破天荒,名震貞元龍虎榜”——歐陽詹\

92.“五老榜”中的閩籍進士\

93.閩國與四門學\

94.宋代官學與人才培養\

95.朱熹講學與考亭書院\

96.龍門一半在閩川——宋代福建科第\

97.人才之盛甲天下——宋代福建宰相\

98.宋元時期福建科舉佳話\

99.元代福建著名書院與刻書\

100.明清時期福建社學與義學\

101.明清時期福建官學與私塾\

102.明清時期福建著名書院\

103.清代福建八旗官學\

104.明清福建科舉\

105.明清時期福建科舉佳話\

106.福建文狀元\

107.福建武狀元\

108.福建歷代帝師\

109.沈葆楨與馬尾船政學堂\

110.福建教會學校與婦女的覺醒\

111.陳寶琛與清末教育\

112.嚴復的教育思想\

113.華僑辦學與陳嘉庚的教育思想\

114.福建鄉村教育運動\

115.教育界反帝愛國民族運動\

116.抗戰時期的學校內遷與教育\

117.閩西蘇區教育\

118.報人林白水與白話文的推廣\

119.胡文虎與華僑體育運動\

120.德才兼備的體育先驅吳德懋\

121.馬約翰——體育界的一面旗幟\

122.高夢旦與四角號碼檢字法\

123.鄧拓與《選集》\

124.高士其與科普讀物\

125.鄭貞文與近代科學知識的傳播\

126.黃乃裳與近代教育\

127.薩本棟與高校教育\

128.盧嘉錫與科學教育事業\

129.人數居全國第三的福建籍院士\

130.福建省“高考紅旗”的歷史經驗及啟示\

131.改革開放30年的福建教育\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編 智慧之光:福建學術思想與名著

132.譚峭的虛、化思想\

133.開創福建理學風氣之先的“海濱四先生”\

134.閩學先驅“南劍三先生”\

135.閩中早期理學流派——“胡氏五賢”\

136.閩學的創立及其對福建社會文化的影響\

137.黃榦與閩學的傳播\

138.朱熹的得意門生與助手蔡元定\

139.朱熹的真傳弟子陳淳\

140.蔡沈與“九峰學派”\

141.真德秀與《大學衍義》\

142.熊禾與閩學\

143.陳普與閩學\

144.布衣理學家陳真晟\

145.“朱學名臣”周瑛\

146.蔡清與“清源學派”\

147.“泉州三狂”陳琛、張岳、林希元\

148.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

149.李贄的反封建正統思想\

150.李光地與易學\

151.藍鼎元的經世之學\

152.蔡世遠與福州《鰲峰書院學約》\

153.學貫古今的一代完人黃道周\

154.林則徐的愛國主義思想\

155.嚴復的啟蒙思想\

156.辜鴻銘的中西文化觀\

157.許地山與中國宗教研究\

158.洪業與哈佛—燕京漢學研究\

159.林語堂的中國文化觀\

160.朱謙之的哲學思想\

161.我國部兵書總集——曾公亮的《武經總要》\

162.蔡襄與《茶錄》《荔枝譜》\

163.現存早的異域物產志——趙汝適的《諸蕃志》\

164.鄭樵與《通志》\

165.梁克家與《三山志》\

166.袁樞與《通鑑紀事本末》\

167.祝穆與《方輿勝覽》\

168.福建部省志——黃仲昭的《八閩通志》\

169.柯維騏與《宋史新編》\

170.李贄與《藏書》《續藏書》\

171.陳第與《東番記》\

172.何喬遠與《閩書》《名山藏》\

173.謝肇淛與《五雜俎》\

174.張燮與《東西洋考》\

175.陳夢雷與《古今圖書集成》\

176.陳倫炯與《海國聞見錄》\

177.陳壽祺與《重纂福建通志》\

178.梁章鉅與《楹聯叢話》《稱謂錄》\

179.郭柏蒼與《閩產錄異》《海錯百一錄》\

180.早的中俄關係史論著——何秋濤的《朔方備乘》\

181.陳棨仁與《閩中金石略》\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編 翰墨飄香:福建歷代文人與傳世作品

182.唐代閩籍詩人\

183.楊億與西昆體\

184.柳永與慢詞\

185.李綱、張元幹、劉子翬的愛國詩詞\

186.劉克莊與“江湖派”\

187.嚴羽與《滄浪詩話》\

188.鄭思肖與《心史》\

189.謝翱與緬懷故國詩\

190.元詩四大家之一的楊載\

191.開元末明初新詩風的張以寧、藍仁、藍智\

192.楊榮與“臺閣體”\

193.“閩中十子”的詩歌成就\

194.高棅與《唐詩品匯》\

195.鄭善夫與“閩詩派”\

196.王慎中與“唐宋派”\

197.明清福建傳奇小說\

198.熊大木與歷史演義小說\

199.餘象鬥與《南游記》和《北遊記》\

200.許遇、葉觀國與福建風俗詩\

201.清代福建竹枝詞\

202.江日昇與《台灣外記》\

203.“道光四子”之一的張際亮\

204.里人何求與《閩都別記》\

205.魏秀仁與《花月痕》\

206.中國長的彈詞小說——《榴花夢》\

207.林昌彝與《射鷹樓詩話》\

208.林紓與小說譯述\

209.陳季同與中西文化譯著\

210.清代福建“同光體”詩派\

211.福州詩鐘\

212.福建民間故事\

213.福建民間歌謠\

214.福建民間諺語\

215.民國時期福州三大才女\

216.鄭振鐸的書話\

217.楊騷的抗日文學\

218.胡也頻與“左聯文學”\

219.冰心與兒童文學\

220.郭風與他的散文\

221.蔡其矯與愛情詩\

222.範方與中國現代詩\

223.舒婷的朦朧詩與閩派批評\

附錄: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民間文學一覽表\

主要參考文獻\


[下冊]

第六編 瑰寶尋踪:福建傳統藝術與工藝美術

1.福建五大劇種——莆仙戲、梨園戲、閩劇、高甲戲、薌劇\

2.福建稀有地方劇種\

3.福建民間小戲\

4.福建外來劇種\

5.福建傀儡戲\

6.福建傳統劇目概覽\

7.福建著名戲班\

8.泉州拍胸舞\

9.邵武儺舞與浦南古儺\

10.福建民間音樂\

11.南音與北管\

12.福建漢族民歌與小調\

13.畬族民歌與小說歌\

14.福建宗教音樂與福州鬥堂\

15.福州評話與伬藝\

16.閩南答嘴鼓與講古\

17.宋代福建著名畫家\

18.明代福建院體畫家\

19.明代福建浙派畫家\

20.明代福建文人畫家\

21.曾鯨與波臣派\

22.清代前期閩西畫家\

23.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詔安畫派\

24.福建古代書法家\

25.福建近代書法家\

26.福建壽山石雕\

27.福州脫胎漆器\

28.福建木雕藝術\

29.惠安石雕藝術\

30.福州軟木畫\

31.漳州木版年畫\

32.廈門的漆線雕\

33.福建的剪紙與刻紙\

34.何朝宗的宗教瓷塑藝術\

35.福建摩崖石刻\

36.福建宮廟壁畫\

附錄

一、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戲劇一覽表\

二、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舞蹈一覽表\

三、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音樂一覽表\

四、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曲藝一覽表\

五、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美術一覽表\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編 格物致知:福建科學技術與建築

37.福建古代造船技術\

38.福建古代雕版印刷\

39.福建古代茶葉製作技藝\

40.福建古代製鹽和製糖\

41.蘇頌與《新儀像法要》\

42.阮逸與《皇祐新樂圖記》\

43.蔡元定的《律呂新書》與律算成就\

44.世界早的法醫著作——宋慈的《洗冤集錄》\

45.融百家之長的醫學家楊士瀛\

46.名聞海內外的明代醫學家熊宗立\

47.柯尚遷與《數學通軌》\

48.遊藝與《天經或問》\

49.李光地與“安溪之學”\

50.莊亨陽與《莊氏算法》\

51.著作等身的清代醫學家陳修園\

52.丁拱辰與《演炮圖說輯要》\

53.福建位女西醫許金訇\

54.近代福建西醫的發展\

55.李儼與中國數學史研究\

56.福州船政局與中國架水上飛機\

57.薩本棟與物理學\

58.著名閩籍科學家陳景潤、侯德榜、張鈺哲\

59.“萬嬰之母”林巧稚\

60.建窯黑釉瓷及其代表作\

61.“中國白”——德化白瓷\

62.漳州窯及其外銷瓷\

63.唐宋時期福建水利工程與木蘭陂\

64.風格各異的福建古民居\

65.“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

66.“東方古城堡”——福建土樓\

67.中世紀的海港明珠——古刺桐泉州\

68.福建首府——閩都福州\

69.東南名邦——漳州\

70.客家首府——汀州\

71.福建海防衛所與古城\

72.福建土堡建築\

73.亙海長虹——泉州洛陽橋\

74.世界的石樑橋——漳州江東橋\

75.“天下無橋長此橋”——晉江安平橋\

76.風雨廊橋:福建木拱廊橋\

77.福建文廟\

78.長江以南古老的木構建築——福州華林寺\

79.現存早的木構道觀——莆田元妙觀\

80.“江南大堂”——泛船浦天主堂\

81.“中華聖堂”——廈門新街禮拜堂\

82.福州烏塔與白塔\

83.泉州東西塔\

84.福建航標塔\

附錄

一、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醫藥類一覽表\

二、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技藝類一覽表\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八編 聖地靈光:福建宗教與民間信仰

85.福建早期神仙傳說\

86.福建古代道教的發展演變\

87.唐、宋、元時期流行於福建的主要道派\

88.宋元時期福建著名道士\

89.宋代《政和萬壽道藏》的刊刻\

90.明清時期福建正一道與民間道派\

91.福建道教名山\

92.福建道教著名宮觀\

93.福建古代佛教的發展演變\

94.禪宗在福建的傳播和流派\

95.禪宗之外佛教各宗派在福建的傳播和發展\

96.唐、五代福建禪宗高僧\

97.宋、元、明、清福建佛教刻經事業\

98.宋代福建寺院經濟與慈善公益事業\

99.明清時期福建佛教對外弘法活動\

100.元賢、道霈與曹洞宗的中興\

101.閩南佛學院與近現代福建佛教教育\

102.近現代福建居士佛教\

103.弘一法師與閩南佛教\

104.圓瑛法師與近現代中國佛教\

105.元代泉州也裡可溫教與天主教\

106.艾儒略與明代福建天主教\

107.位中國籍主教羅文藻\

108.民教衝突與近代福建教案\

109.教會與近代福建新式教育\

110.教會與近代福建慈善事業\

111.伊斯蘭教在福建的傳播與影響\

112.摩尼教在福建的傳播與遺跡\

113.三一教的創立與演變\

114.閩越族的蛇圖騰遺存\

115.百越族的蛙圖騰遺存\

116.福建樹神崇拜\

117.福建生殖崇拜\

118.玄天上帝信仰\

119.道教尊神玉皇大帝信仰\

120.城隍信仰與城隍廟\

121.祈夢之神何氏九仙\

122.忠義勇武之神關帝\

123.開漳聖王信仰\

124.孝婦馬仙信仰\

125.五帝信仰與送瘟船\

126.王爺信仰與王爺船漂流台灣\

127.戲曲之神西秦王與田公元帥\

128.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臨水夫人\

129.三平祖師信仰與抽籤占卜\

130.妙應禪師與風水學說\

131.閩北的扣冰古佛信仰與蠟燭會\

132.芝城之母練氏夫人信仰\

133.名揚京城的二徐真人信仰\

134.以孝成神的廣澤尊王\

135.海神媽祖信仰\

136.惠利夫人莘七娘信仰\

137.從神醫到醫神的保生大帝\

138.清水祖師信仰與祈雨習俗\

139.閩西客家保護神定光古佛\

140.閭山傳說與福建閭山教\

141.法主公與張聖君信仰\

142.閩西“三仙”信仰\

143.畬族的保護神林公忠平王\

144.齊天大聖信仰\

145.土地公和土地婆信仰\

146.多種多樣的財神\

147.大慈大悲的觀音\

148.三太子哪吒信仰\

主要參考文獻\


1608384496965923.jpg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NT$2488
最新訂購
  • 臺北張**[0951***193]

    半小時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桃園鄭**[0938***471]

    4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高雄楊**[0998***860]

    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基隆黃**[0956***860]

    2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嘉義鄭**[0988***149]

    4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竹朱**[0956***350]

    半小時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南謝**[0956***570]

    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桃園張**[0966***432]

    4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北鄭**[0966***395]

    半小時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北朱**[0986***688]

    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北陳**[0988***885]

    半小時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高雄錢**[0932***919]

    20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桃園謝**[0918***292]

    4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基隆方**[0946***987]

    1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桃園鄭**[0933***205]

    半小時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北趙**[0986***967]

    半小時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北陳**[0933***100]

    11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南謝**[0918***598]

    2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北陳**[0988***632]

    1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南吳**[0920***761]

    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嘉義黃**[0951***578]

    7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中仲**[0986***427]

    7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竹陳**[0978***831]

    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基隆符**[0951***204]

    1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北鍾**[0920***551]

    1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南吳**[0956***493]

    11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中鄭**[0968***271]

    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嘉義符**[0946***348]

    半小時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南符**[0960***226]

    7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南陳**[0920***736]

    4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基隆王**[0968***345]

    4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桃園錢**[0998***980]

    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基隆王**[0946***297]

    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桃園周**[0968***721]

    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嘉義李**[0966***912]

    2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北方**[0946***732]

    4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北劉**[0956***419]

    4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竹張**[0988***810]

    1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南陳**[0960***445]

    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桃園孫**[0918***684]

    2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基隆孫**[0951***125]

    1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竹劉**[0938***465]

    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中張**[0938***211]

    2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北張**[0933***260]

    11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北符**[0998***858]

    1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北劉**[0988***102]

    20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新北孫**[0951***217]

    20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臺南黃**[0960***365]

    11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嘉義黃**[0918***389]

    12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 嘉義孫**[0986***653]

    15分鐘前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列 - 福建歷史文化博覽(上·下冊塑封精裝)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