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中國天文學史》
《中國天文學史》

《中國天文學史》

NT$2500

《中國天文學史(上下)》是一本系統、全面、詳盡論述中國天文學史發展的專著,不僅有宏觀的理論方面的探討,如對中西古代天文學的淵源、派別、異同的研討、天文學與哲學的關係。


1636422120320877.jpg

主图-01.jpg

内容介绍:

《中國天文學史(上下)》是一本系統、全面、詳盡論述中國天文學史發展的專著,不僅有宏觀的理論方面的探討,如對中西古代天文學的淵源、派別、異同的研討、天文學與哲學的關係;而且更注重微觀的具體的研究,如對中國歷代天文學史作了系統的闡述,對星象、星圖做了全面詳盡的闡釋。該書的特點是對星象、星圖,以及對國際星座等天文學知識作了通俗淺近的闡述,使得深奧的天文學變得淺顯易懂,為廣大天文學愛好者鋪就了走向科學殿堂的階梯。


特點剖析:

壟斷

在中國,天文只有皇家才能研究。中國古代禁止普通民眾學習天文,主要是因為害怕民眾借天象之名造反。在中國古代,私習天文罪同謀反,將受死刑。

在曆法方面,元朝以前朝廷並未禁止民眾學習曆法。忽必烈頒布禁止私習曆法的律令。「至元二年七月,禁私習回回曆「《通制條格。世祖紀》 [1]  。元朝以後,民眾學習曆法被禁止,如學習者將問罪問斬。

長處

中國古代曆法異常發達,頒歷授時是皇權象徵。自秦漢以降,大約有一百多種曆法。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系統的。《春秋》魯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出現哈雷彗星的記載,是中國最早的記錄;到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史書對哈雷彗星出現的記載多達31次。中國人認為彗星代表災害,但是不知道這31次記錄的是同一顆彗星。

不足

中國人在天文占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對當時的時政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雖然沒有像古希臘人那樣通過建立數學化的宇宙體系來理解宇宙。但是通過渾天儀等一系列精密的天文儀器,提出了渾天說。天球說。這比當時西方盛行的地心說要先進很多。

天人合一,正是建立在對天象的長期觀察基礎之上。這一理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並由此而形成的崇天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內獨樹一幟。中國人研究宇宙多是占卜、編歷等實用目的,並未如西方人那樣,純粹從理解宇宙、探尋宇宙規律的科學角度來研究宇宙。


貢獻:

三代

仲康日食:歷史上最早的日食記錄。該記錄不被國際天文學界承認,研究表明該日食屬於記錄錯誤。中國測定木星繞天一周的周期為12年。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的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這事被認為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但沒有考古證據,實際時間可能會晚於前2000年。夏帝桀十年(前1809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古今圖書集成·卷三五·星變部》、《竹書紀年》)商帝辛四八年(前1590年),二日並出(《古今圖書集成·日異部》)。此事科學性成疑,因為不可能有兩個太陽的事發生。大約公元前1400年-中國已有規律的記錄日食與月食,並有兩顆新星的記錄(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併火,辛未酉殳新星)。公元前12世紀,中國殷末周初採用二十八宿劃分天區。公元前11世紀,傳說中國周朝建立測景台,最早測定黃赤交角,與測出春分點。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於鄭(《竹書紀年》)公元前776年,中國《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蝕之……」,是世界可靠的日食記事。(世界上最早的確實的日食記錄來自巴比倫)《左傳》記載:「魯庄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夜中星隕如雨。」《春秋》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前680年)七月,有星李入於北斗。」這是哈雷彗星的最早紀載。公元前613年,《春秋》中可能記載了哈雷彗星出現記錄(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可能是新星的記錄。


漢朝: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遷著的《史記·天官書》詳細記載了天象。漢惠帝二年(前193年)有「天開東北,廣十餘丈。」漢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八月,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庭中。(《資治通鑒》)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資治通鑒》)建元三年(前138年)四月,有星孛於天紀,至織女。占曰:織女有女變,天紀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動,其後陳皇后廢。?建元六年(前135年),熒惑守輿鬼。占曰:為火變,有喪。是歲高園有火災,竇太后崩。??《漢書·天文志》:「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客星見於房。」房是28宿星的房宿,即天蠍星座的頭部。法國人比奧編《新星彙編》將這顆超新星列為第一星。《漢書˙五行志》記:「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前89年9月28日),日有食之,不盡如溝,在亢二度,晡時(15—17點)從西北;日下晡時,復。」《資治通鑒》「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公元前28年(漢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漢書.五行志》記載了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公元103年,東漢永元十五年,賈逵創製出黃道銅儀,發現了月亮運動不均勻,稱之為月行有遲疾。《後漢書·五行志》「後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日數出東方,正赤如血無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後漢書·天文志》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這是超新星爆發最早的記載:RCW86。


魏晉南北朝

《資治通鑒》載「西晉惠帝永寧元年,自正月至於是月,五星互經天,縱橫無常。」公元三世紀,魏晉南北朝虞喜發現歲差。

隋朝

公元五世紀,陳卓編《全天星圖》共1464星。《隋書·天文志》記載:「太清二年五月(548年6月),兩月現。」

唐朝

公元687年,最早的流星雨記錄。《新唐書·天文志》記載說:「貞觀年,突厥有三月並現。」《新唐書˙天文志》記:「乾寧三年(896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虛、危間(今寶瓶座),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斗。經三日,而二小星沒。其大星後沒」。

宋遼金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癸卯,匡胤軍中知星者河中苗訓,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續通鑒》)公元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7月4日)有超新星的記錄,現稱為蟹狀星雲。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暈,挾赤黃珥,又有重日相盪摩,久之乃隱。(《續通鑒》)《夷堅志甲卷十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趙清憲賜笫在京師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啟戶納涼,見月滿中庭如晝,方嘆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漸暗,月痕稍稍縮小,斯須光滅,仰視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曉為何物光也」(一次月食的記錄)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六月,「客星見於華蓋,凡百五十有六日滅」。(《金史·天文》)這是仙后座超新星爆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軫(烏鴉星座)。(《續通鑒》)這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連成一直線的記錄。

元朝

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聲若雷,三日復還。(《續通鑒》)


明朝

《明史·天文二》載: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熒惑守心。」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晝見,與日並明。(《明通鑒》)明世宗嘉靖廿九年(1550年)六月戊申,太白晝見,連日陰雨,凡晝見者七日。(《明通鑒》)隆慶六年(1572年)十月,客星見東北方,出閣道旁,壁宿度,歷十九日。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客星見尾分,一更時出西南方,三十三年二月始滅。



目錄

(上冊)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概說
第二章 中西古代天文學
第三章 天文與哲學

第二編 中國古代天文學

第一章 中國古代天文學與占筮
第二章 中國古代天文學與算學
第三章 中國歷代天文學簡介

第三編 星象

第一章 星官
第二章 《天官書》的五官
第三章 四象
第四章 三垣
第五章 二十八宿
第六章 近南極星
第七章 銀河
第八章 佛典中的星象
第九章 星數
第十章 古今步天歌
第十一章 十二次
第十二章 分野
第十三章 星經
第十四章 星圖
第十五章 星名的考定
第十六章 國際通用星座

附表1 三垣二十八宿三書異同表
附表2 石氏星經中外官校勘表
附表3 宋代星官距星星名表
附表4 凌犯紀事考定的星名表
附表5 三垣二十八宿星名星數表
附表6 中西星名對照表
附表7 西中星名對照表
附表8 恆星專名對照表

第四編 天文測算

第一章 觀象授時
第二章 坐標體系
第三章 日躔月離
第四章 日月交食
第五章 日食計算原理
第六章 交食觀測
第七章 天體觀測

第五編 天象紀事

第一章 中國天文史料普查整編工作
第二章 日食紀事
第三章 月食紀事
第四章 太陽紀事

(下冊)

第五章 慧孛客星紀事
第六章 流隕紀事
第七章 五星動態紀事
第八章 極光

第六編 歷法

第一章 歷的要素
第二章 古代歷法
第三章 少數民族歷法
第四章 世界歷法概況

第七編 歷書

第一章 古歷書
第二章 時憲書編造法
第三章 「天書」般的黃歷
第四章 迷信歷注

第八編 靈台與儀象

第一章 靈台
第二章 測景器
第三章 璇璣玉衡
第四章 漏壺與漏刻
第五章 渾儀與渾象
第六章 現存的古代儀象

第九編 古人論天

第一編 天地起源說
第二章 天旋地動說
第三章 漢代論天三家
第四章 六朝論天三家
第五章 《天問》及其后學

第十編 中國近代天文學史

第一章 中國近代天文事業奠基人——高魯
第二章 紫金山和鳳凰山兩天文台創建人——余青松
第三章 天文研究機構
第四章 天文教育機構
第五章 群眾性的學術團體
第六章 觀測
第七章 研究及研究論文
第八章 出版物
第九章 感想與期望

第十一編 中國現代天文學史簡介

第一章 天文研究機構
第二章 天文教育機構
第三章 天文普及陣地
第四章 群眾學術團體
第五章 今日台灣省天文事業

附錄:近代(公元1911-1948年)書刊所載論文題目索引
跋一、《中國天文學史》編寫過程
跋二、中國特色的陰陽歷
編后話


作者介紹:

陳遵媯,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字志元,福建省福州人。1901年 9月16日生。1926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系,同年回國。從事天文工作五十多年,對中國現代天文事業的創建作出了貢獻。三十年代,他先後參加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昆明鳳凰山天文台的籌建工作。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擔任過中國天文學會總秘書、理事長、《宇宙》雜誌總編輯等職務,主持過《天文年曆》的編算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兼上海徐家匯觀象台負責人。1955年籌建北京天文館,並任館長。陳遵媯著譯甚多,主要有《流星論》、《大學天文學》、《恆星圖表》、《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中國天文學史》等專著,普及讀物有《星體圖說》、《宇宙壯觀》等。

1608384496965923.jpg

《中國天文學史》
NT$2500
最新訂購
  • 高雄趙**[0960***894]

    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新竹方**[0956***213]

    半小時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吳**[0978***654]

    4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仲**[0938***155]

    半小時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新北仲**[0918***573]

    11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桃園張**[0986***393]

    1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嘉義黃**[0932***568]

    7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基隆陳**[0946***534]

    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高雄黃**[0960***285]

    4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新北周**[0956***637]

    1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嘉義鍾**[0933***678]

    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高雄張**[0932***431]

    7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南柳**[0988***756]

    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謝**[0986***863]

    20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嘉義吳**[0938***734]

    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桃園柳**[0920***584]

    1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新竹吳**[0966***922]

    11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高雄孫**[0956***302]

    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基隆陳**[0966***720]

    4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高雄仲**[0998***445]

    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南周**[0968***233]

    4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中張**[0960***913]

    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中朱**[0988***312]

    7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朱**[0938***484]

    1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新竹孫**[0938***293]

    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嘉義李**[0933***470]

    7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新竹王**[0918***584]

    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柳**[0946***881]

    4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新北孫**[0920***932]

    1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高雄王**[0951***750]

    4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錢**[0932***921]

    11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鍾**[0932***555]

    11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中黃**[0988***411]

    2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吳**[0998***358]

    20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基隆吳**[0932***733]

    7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桃園吳**[0960***569]

    1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南柳**[0968***685]

    2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基隆趙**[0920***278]

    1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中王**[0988***344]

    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桃園錢**[0998***448]

    1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基隆仲**[0966***749]

    20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北符**[0978***823]

    1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中柳**[0968***866]

    1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南周**[0956***980]

    半小時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中孫**[0988***708]

    1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新竹黃**[0998***605]

    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基隆吳**[0988***898]

    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中孫**[0966***303]

    1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中方**[0956***196]

    12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

  • 臺南李**[0938***817]

    15分鐘前《中國天文學史》 - 《中國天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