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1.《易學史》內容廣大繁複,作者追本溯源,詳細地論述了易學在不同時代下的發展與演變,其論證邏輯嚴謹、層次分明、詳略得當,能爲讀者指明瞭解易學思想的方向,具有高度的思想價值。
2.《易學史》無關占卜算命,而是一套論述不同時代中關於易學思想發展的著作。作者希望易學今後不再僅爲高級知識分子研究而設,或視之爲特殊學問而爲一部分特殊分子去研究,易學的本來面目原是樸質實用的哲學思想,這一大哲學思想的理則、效用和演變情形,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的。

《易學史》由三冊組成,分別是《先秦易學史》《兩漢易學史》和《宋元明易學史》。作者以《周易》爲主要依據,同時以大的歷史思潮的演變,將《周易》中所言投入歷史思潮的演變中,印證出它的出處淵源,敘述不同歷史時代中易學發展的思想特色。《先秦易學史》作者設身處地運思,儘量求做到以歷史上伏羲氏的時代論伏羲氏的思想,以歷史上周文王的時代論周文王的思想,以歷史上孔子的時代論孔子的思想。《兩漢易學史》以學術思想的演變爲經,以各家易說的介紹爲緯。以兩漢之時的學術爲立場,所以敘述象數易部分特詳,而敘述儒門易部分則簡略。《宋元明易學史》主要敘述了這一時代主要的哲學家對易學思想的發展與運用。

高懷民教授
著名易學家、國學家、哲學家,著有《易經哲學精講》(《大易哲學論》)《易經哲學的人類文明之道》《大易思想》《先秦易學史》《兩漢易學史》《宋元明易學史》《偉大的孕育》《東道西理:先秦哲學與希臘哲學通講》等,爲易學與中國哲學研究做出了有重要創見的工作。《易學史》(全三卷)集中國易學的精華,對易學和中國傳統哲學在現代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掌握易學知識大全的書籍。

《先秦易學史》
第一章 “易”名義辨釋 001
一、“易”一名含義過於廣泛 001
二、“易”字既是半途被採用爲代表卦象這一門學術的名稱,其所以被採用,必非無故 002
第一節 從文字學中看“易”字的本義 003
一、《說文解字》中“易”字義 003
二、甲骨文中“易”字的含義 007
第二節 易學中“易”字所指諸不同義 009
一、易謂易之道 010
二、易謂易之象 013
三、易謂易之術 015
四、易謂易之數 017
五、易謂易之文 019
第二章 先秦易學的特色及其分期 020
第一節 先秦易學的特色 020
一、因時乘變的哲學 020
二、樸質實用的哲學 024
三、讚頌生命的哲學 028
四、鼓舞人性的哲學 032
第二節 先秦易學的分期 038
一、第一期自伏羲氏畫卦至周文王——符號易時期 043
二、第二期自周文王演易至孔子——筮術易時期 046
三、第三期自孔子贊易以下——儒門易時期 048
第三章 符號易時期 051
第一節 易學首聖伏羲氏 051
一、姓氏與時代 052
二、活動地區 055
三、赫赫龍徵 057
四、遠古文化之光 060
第二節 八卦的畫成 062
一、太極 065
二、兩儀 067
三、四象 069
四、八卦 070
第三節 八卦的取象
——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072
第四節 八卦的名稱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077
第五節 八卦的排列
——其一:?、?、?、?、?、?、?、?
其二:?、?、?、?、?、?、?、? 081
第四章 筮術易時期 088
第一節 演易之聖周文王 088
一、農業世家 088
二、德化西陲 090
三、羑里演易 092
四、上古兩大思想系統之融合者 095
第二節 筮術易興起的歷史背景 098
一、筮術的前身:卜 098
二、卜與筮的本質 103
三、筮術易興於殷周之際的原因 108
第三節 筮術易的創建 117
一、重八卦爲六十四卦 118
二、作卦爻辭 126
三、選用蓍策 134
四、制定筮佔法
——七九八六之來源,陰陽老少之來源 138
五、取“易”爲名稱
——易名稱之緣起,三易之差別 154
第四節 筮術易內容述要 161
一、筮術中常見名詞釋義 161
二、變佔法則 166
三、筮例類舉(附:八) 172
四、筮術易中四個基本觀念 183
第五節 筮術易的衰微 206
一、《連山易》《歸藏易》二易首遭淘汰 206
二、由《左傳》《國語》中筮例看《周易》之衰 214
第五章 儒門易時期 221
第一節 贊易之聖孔子 221
一、家世源流 221
二、由禮進於仁 223
三、道不行,退而修書 226
四、中國文化之化身 229
第二節 由神道到人道 232
一、西周初年人道思想之萌生 232
二、東周以後人智大開 236
三、卦爻辭與十翼在思想上的差別 240
四、卦爻辭與十翼在文字上的差別 243
第三節 十翼概說 246
一、《彖傳》(上下) 248
二、《象傳》(上下) 253
三、《繫辭傳》(上下) 259
四、《文言傳》 265
五、《說卦傳》 269
六、《序卦傳》 281
七、《雜卦傳》 287
第四節 易有三義 290
一、易簡 292
二、變易 299
三、不易 302
第五節 孔子與先秦易學思想體系之完成 306
一、五十以學易與知天命 306
二、論孔子納易入儒門 310
三、孔子對筮術易的處理 315
四、先秦易學思想體系之完成 321
第六章 道家易 332
第一節 道家亦易家的老子其人 334
第二節 道家書亦易書的《老子》其書 340
第三節 道家易之玄學思想 349
第四節 道家易之尚坤德 361
第七章 孔、老以後的先秦易學 365
第一節 儒門易以守經義爲務 367
第二節 道家易旁觀以待變 372
第三節 筮術易得“秦火”而復興 376
第四節 三支易學之矚目於數術 382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385
《兩漢易學史》
第一章 漢易中幾個特殊問題 001
第一節 易與秦火的問題 002
第二節 易的傳承問題 008
一、漢興田何以上 010
二、西漢時期 012
三、東漢時期 018
第三節 易僞書的問題 023
一、《子夏易傳》 024
二、易緯 030
三、《連山易》與《歸藏易》 033
第二章 漢興儒門易的復古 037
第一節 漢興以前易學的沉寂 037
一、時代戰亂的因素 038
二、儒學不振的因素 039
第二節 復古大師田何 042
第三節 儒門易的興盛與衰落 048
第三章 漢象數易興起的原因 063
第一節 遠因之一:易道以“變”爲用 063
第二節 遠因之二:儒家門牆不足以範圍易學 065
第三節 近因之一:災異、數術思想的盛行 068
一、陰陽與易 070
二、五行與易 078
三、干支與易 085
四、災異與易 095
第四節 近因之二:武帝尊儒術的影響 101
第五節 近因之三:隱士易學的出現 104
第四章 前期占驗派象數易家 111
第一節 孟喜易 112
一、孟喜事略 112
二、孟喜易說——卦氣 112
第二節 焦延壽易 134
一、焦延壽事略 134
二、焦延壽易說——六十四卦變佔 136
第三節 京房易 146
一、京房事略 146
二、京房易說 149
第四節 費直易 177
一、費直事略 177
二、費直易說 179
第五節 高相易 185
第五章 後期注經派象數易家 187
第一節 鄭玄易 188
一、鄭玄事略 188
二、鄭玄易說 190
第二節 荀爽易 201
一、荀爽事略 201
二、荀爽易說——升降 203
第三節 虞翻易 213
一、虞翻事略 213
二、虞翻易說 217
第四節 其他象數易家 244
一、關中:馬融 244
二、荊州:劉表、宋忠(衷) 247
三、魏地:王肅、董遇 250
四、吳地:陸績、姚信 251
五、蜀地:蜀才 254
六、附:翟元、幹寶、其他 259
第六章 漢象數易的結束 264
第一節 魏伯陽援易入丹道 267
一、魏伯陽事略 267
二、魏伯陽易說 271
第二節 管輅以數術合易 286
一、管輅事略 286
二、管輅易說 290
第三節 王弼掃象數歸義理 311
一、王弼事略 311
二、王弼易說 315
第七章 結論:兩漢易學綜述 352
《宋元明易學史》
第一章 宋元明易學的興起及其特色 001
第一節 北宋初年易學的興起 002
一、反覆其道,七日來複 002
二、啓宋易之運的華山道士陳摶 005
第二節 宋元明易學的特色 011
一、推易道以占驗世運 011
二、收易道於心性存養 022
三、借圖示以表達思想 026
第二章 周、張、二程本易理髮揚儒學 029
第一節 周敦頤的易學 030
一、事略 030
二、易說——《太極圖說》《通書》 032
第二節 張載的易學 043
一、事略 043
二、易說——《正蒙》 044
第三節 程顥的易學 051
一、事略 051
二、易說——《定性書》、語錄 053
第四節 程頤的易學 059
一、事略 059
二、易說——《周易傳》、語錄 061
第三章 邵雍的先天易學 071
第一節 邵雍其人及其《皇極經世書》 072
一、事略 072
二、關於《皇極經世書》 075
第二節 邵雍先天易的經世演用 078
一、先天易的圖與數 078
二、歷史哲學 085
三、天地之數 109
四、萬物之變 144
第四章 朱熹及蔡門諸子的易學 175
第一節 朱熹的易學 175
一、事略 175
二、易說 178
第二節 蔡門諸子的易學 205
一、事略 205
二、易學 209
第五章 易圖象之學 220
第一節 緒言 221
第二節 河圖 227
一、溯源 227
二、宋河圖諸家義 238
三、河圖原面目 254
第三節 洛書 257
一、溯源 257
二、宋洛書諸家義 264
三、洛書原面目 275
第四節 太極圖 277
一、圖象源起 277
二、太極圖諸家義 288
三、太極圖之大源出自天 299
第五節 卦圖 304
第六章 來知德的易學 318
第一節 事略 318
第二節 易說 321
一、論太極三原理 321
二、卦爻五論 345
附錄 卦爻辭中的數 378
第七章 王船山的易學 389
第一節 事略 389
第二節 易說 392
一、對易學的觀點 395
二、論易道之化生 410
三、解易諸理則 421
四、船山易的特色 446

本書在筆者深感歉疚下出版。當兩漢易學史出版時,已曾在該書序文中聲明,本書將於數月後付梓,未料話聲甫落,即因胃病劇作住院。出院後,又有出國之行,一去數年,延擱至今。從事學術的人失信於學術,是件虧於本分的大事,敢不自責?尤應向來函詢問本書出版日期的讀者致歉。
我所去之國是希臘,這要感謝好友杭紀東君,是他力主我出去“見見世面”的。果然,地中海乾燥清爽的氣候,功愈藥石,第一年便治好了我胃病的大半,於是乃在海外開始本書的修正工作,動大手腳,把原來寫好了的,幾乎全翻動了。去歲冬,定稿,乃送請中華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評審,幸允獎助出版。過去兩漢易學史是該會獎助出版的,此次又蒙允助,實深感激。
先秦易學,是中國易學的真精神所在。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老子四位聖哲,間世而興,踵事增華,合作經營此一大學術至於博大精微,然而迄今無一先秦易學史問世,《漢志》雲:“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事歷三古。”(按《漢志》不言老子,以孔子之儒門易學乃順承伏羲、文王,爲易學之主流故。)究竟三聖之易如何“更”?三古之易如何“歷”?後人無從得知。當然,這件事做起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主要阻礙在於古史考證之不足,資料缺乏,孔子的事蹟尚明確,周文王便只能得其大略,至如伏羲氏,則隱約於神話傳說之間,難以透過可靠史料而認識;前代易家不敢着筆寫先秦易學史,原因即在此。可是,時至今日,我們發現,像過去一樣地拖延下去,不是妥當的辦法。缺少一部先秦易學史所產生的不利影響,越來越嚴重。今日我們的知識青年僅能夠叫出“易學”的名稱,而易學究竟是怎樣一門學術?它的思想淵源和演變怎樣?思想系統如何?人們有時稱它爲“大易”,何以故?這些問題看起來應該是不難回答的,然而今日竟然失卻了答案。但這種情形,青年人是無辜的,他們實在無處去認識這一門學術。放眼我們今日的易學界,所有的是易訓詁學、易算命學、易史料考據學、易物理學、易天文學、易數學等,而純粹而精的哲學思想的易學到哪裏去了呢?不要忘記易之被稱爲“博大精微”,是指它的哲學思想而言呀!筆者認爲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了一部先秦易學史。更要緊的,我們今日又面臨着中國文化生死一線的時代,如果再像以往那樣拖下去,等待、等待、等待,我們的歷史考古工作終有一天會發現伏羲氏的頭蓋骨或伏羲氏手畫八卦的真跡後,再據以寫先秦易學史,學術良心容許我們再等待下去嗎?
筆者不敢妄議前人,也不敢妄言知易,只是以一個學易者的立場,深深感到一部先秦易學史的重要。六十年前,我們的前輩知識青年越洋外求,希望認識西方文化以收中西融合之效,六十年後的今日,我們對西方文化大體上已有了認識。可是回頭一看,卻發現對自家的珍藏一無所知;知自己不知人家,不能融合,知人家不知自己,也不能。老實說,我們今日欲認識西方哲學思想不是難事,因爲人家的哲學史和哲學思想體系的書都整理得好好的,擺在那裏,有心人只要去閱讀、去領會就是。而我們呢?人人知道有一門博大精微的易學,卻苦於說不出究竟、道不出底蘊,使人問津無由,真是成了“蚊子叮鐵牛”,下不得口。今日我們的學者們,一味嚷嚷着要中西融合,試問如果不從實際處着手把中國文化作透徹的認識,只是整天地嚷嚷有什麼用處呢?筆者所以撰寫先秦易學史的理由無他,希望做一點實際工作,使後來的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博大精微的易學在先秦一段是如是一個面貌罷了。
本書是“史”,在性質上只算是對舊學的整理,但由於以往沒有這樣一本易學史之故,由於筆者冒學術界之大不韙而敢於執筆之故,由於心有微志,不願輕率成書之故,是以在寫作上煞費心力。初稿寫成於1967年,修正補添二次改寫於1969年,1972年秋至1973年冬在希臘的改寫,已是第三次了。雖然,仍覺缺陷不少,俟後日改版時再作修正。
筆者預測,本書在內容上可能會遭遇一些學者的反對。因爲許多處,尤其在一些大問題上,是不合於傳統說法的,但不合傳統之處並非由於筆者太“主觀”,乃由於太“客觀”之故。以前易學家因不論易學史,多以現代思想去理解古聖思想,是以失去了時代思想遞變的理路,弄得古今混淆。以前易學家討論易學問題,多以《周易》一書中的字句爲對象,是以各人緊緊地抱着幾句話或幾個字,官司打不清。筆者現在是設身處地運思,儘量做到以歷史上伏羲氏的時代論伏羲氏的思想,以歷史上周文王的時代論周文王的思想,以歷史上孔子的時代論孔子的思想。《周易》一書中的字句當然是主要根據,同樣主要的,是大的歷史思潮的演變,將《周易》中所言投入歷史思潮的演變中,印證它的出處淵源。這樣一來,就旁涉到當時的政治、社會、信仰等方面,也由此產生了和傳統見解不同的結果,還發現了一些史學上從未發現到的問題。我把上面所說的這些較大的問題寫在下面,如:
八卦的發展程序是由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其哲學思想自漢以下都附會到五行之說上。筆者認爲這是以後起思想劫掠古聖之意,故不取。
重卦的問題、卦爻辭作者的問題、三易差別的問題,自孔穎達提出後,聚訟千載,成爲易學上懸而不決的大案。本書則置此數問題於筮術下,綱舉目張,瞭如指掌,豁然疑問全消。
“易”字入易學及其含義演變的問題,從來未見前人討論過。然此事實關重要,不僅是易學史中大事之一,也是整個上古學術史中一件大事。
周文王創制筮術一事,關係整個殷周之際。前人於此少有觸及,故本書論此特詳,也甚望史學家於此再探究,必有新發現。
易學至孔、老時,分爲儒、道兩家易,爲傳統主張,近代學者熊十力即承此說(見萬澍辰《周易變通解熊氏序》)。然就易史而觀,筮術易一支不當遺業,此三支易學自漢以下,同樣重要,互相競逐交錯,演成整個中國易學史。
本書特指出老子爲易家,《老子》書爲易書,初聞似爲過言,然由先秦易學史的演變看來,釐然分明。老子之玄學思想爲一大哲學創發,而根則源於易,由易視老,句句自然,字字真切。本書因非專論老學之書,故簡要以一章篇幅論述,來日有機會時再細論。
以上大端,其他如原始八卦排列問題、八卦初象來歷問題、《說卦傳》之內容、易簡之義、孔子納易入儒門的時代因素等,對有心於易學的人來說,均可能有不同的意見,筆者誠心希望各方指教。
又,本書寫來或失於煩瑣,並非爲充篇幅而爲此。筆者希望易學今後不再僅爲高級知識分子研究而設,或視之爲特殊學問而爲一部分特殊分子去研究。易學的本來面目原是樸質實用的哲學思想,這一大哲學思想的理則、效用和演變情形,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的。有了這樣的存心,所以在寫的時候,我的想法是:寧失於過繁而明白,不失於過簡而晦澀。這一點,甚望讀者諒解。
這本書之成,十分感激我的一羣好友:杭紀東、呂漢魂、周志鯤、高誘榮、牛光景、沈光崇等,他們從不同方面幫了我的忙。也感謝高明教授、李辰冬教授、劉世綸教授、劉蒼霖先生、楊光沼先生等給予我的鼓勵。
高懷民於華岡
(本書將出版前,得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院珍藏伏羲、文王、孔子、老子四幅圖像,劉蕩平先生熱心幫助,是一大欣喜事。)

第二章 先秦易學的特色及其分期
第一節 先秦易學的特色
一、因時乘變的哲學
易學尚“變”,它講的是變動不居的道,它有靈活變通的象,也有一套神變莫測的筮術,而它的全體大用在於教人乘易道之變以行事,教人變而不失其正。所謂“君子而時中”,所謂“動靜不失其時”,所謂“時乘六龍以御天”。然而,這一些都算是易學的內容,一個成體系的哲學思想有它獨特的思想內容,是必然的事,所以尚不是本節所要說的它的“因時乘變”的特色。本節所要說的,是着眼於整個易學的行徑,看它乘歷史演進的大浪而前進,因應時宜,分別以不同的面貌出現,貌異而質一。易學好像有無窮巧妙的應世法門,歷史潮流的演變無法淘汰掉它;它又像現身說法,爲它的尚變的學說做榜樣。這一方面纔是中外古今哲學之林中絕無僅有的特色。
綜計先秦一段,易學的面貌凡經三變:最初是以純卦象符號出現,後來一變而爲筮術占斷,再後來又變爲文字義理。如果不着眼於歷史時代,而僅就易學來看,它的三易其貌,殊令人生意外之感:從卦象符號變爲筮術,何啻天淵之別?而十翼之發揮易學義理,竟又緊緊依附於筮術占斷的卦爻解,寧非怪事?可是如將易學之變與歷史思潮的演進相對照以觀,就清楚的發現,易學之變實爲歷史時代所促成,由卦象到筮術,由筮術到文字義理,都是爲了因應時代而生,爲自然之勢。
我中華民族的歷史,自伏羲氏時代到孔子,歷經三大思想階段:
天道思想(或言自然思想)→神道思想(或言宗教思想)→人道思想(或言人文思想)。
伏羲氏生當遠古牧畜時代之初,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是以天道自然爲主;風雨雷霆之災,日月星辰之象,天地之玄遠廣厚,山川之神祕深藏,是主要的思想內容。因爲這一切直接關係着人們的生存,也因而八卦的初象,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所以易學的第一副面貌——八卦所代表的,是歷史演進中天道思想一階段。
到了殷周之際,時代進入神道思想階段。此時人們的意識活動,是以天神、地祗、人鬼爲重心,聽命於鬼神的思想籠罩着當時的社會。易學再興於此時,乃換了另一副面貌,只見它一手把蓍策,一手理卦象,口唸吉凶悔吝之辭,儼然以筮術占斷的姿態出現,何以故?時代變了。
歷史思潮再演進,到了東周以後,人智大興,此時社會組織、國家制度、人事關係、文化意識等,各方面呈現以理智思考處理事情勝過聽命於不可知的鬼神,人的地位在意識活動中逐漸取鬼神的地位而代之,於是人道思想時期來臨。孔子生於此時,乃排除筮術占斷,申十翼之義,以文字闡述易道,易學於此時也就順勢乘時,三易其貌,應孔聖之邀請,步上洙泗講壇,向儒門弟子講說哲理了。
所以,我們說易學之變,是與歷史的演變一致的。但是貌變而質如一,筮術所依據的道,便是八卦當初所以畫成的道;十翼所闡發的道,也仍是筮術所依據的道,變而不失其宗。
易學之所以有此等乘歷史潮流而變更其貌的特色,當然是由於易道廣大的緣故。易之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美物而不遺”,“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它涵攝宇宙間萬事萬物之理,因之可以在任何時候,借任何事物,以任何面目出現。歷史時代改變,對它來說,也不過像是換了一個舞臺,改妝易容,便再登場。先秦的情形固然如此,先秦以下也還是一樣。我們看西漢季世,數術之風大昌,干支、五行、星曆之學盛行,於是象數易興起,以卦氣、納甲、爻辰、卦變之說,演說易道,是爲易學之又一面貌。至宋代,時代思想又變了,於是河圖洛書之學興,先天后天之學興,是爲易學之又一面貌。時轉世移而易學不衰,這真是易學最大特色之一。
由於易學之因應歷史思潮而變,自然地,它本身便具有濃厚的歷史性。一部《周易》,毋寧說是先秦伏羲氏以後中國文化思想史的縮影。就最粗略、最明顯的方面來看,如:
從八卦之純爲符號,到筮術時代之符號與文字並重,到十翼時代之以文字爲主,表示出文字之創造及運用過程。
從八卦之名稱,比較六十四卦之名稱,再比較十翼中之詞彙,表現出社會生活、文化意識的演進歷程。
從八卦的初象,比較《說卦傳》中所載的象,可看出社會生活之由簡而繁,由自然而人文的軌跡。
至於詳細研究,則字裏行間,史蹟斑斑,在本書後文的各章敘述中,讀者當可充分發覺易學的濃厚的歷史性。所以然者,實由於它的“因時乘變”的特色有以致之。


1.《易學導論》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巧妙融合通識教育與專業研究,爲初涉《周易》領域的讀者鋪設通幽曲徑,使其輕鬆邁入這部中國古代經典的殿堂。
2.《易學導論》總結陳峴老師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多年的授課精髓,系統而全面地介紹易學知識,展示大衍筮法的操作,精選易卦進行深入剖析,梳理易學思想的歷代解讀,從多重視角易學規律與本質,揭示《周易》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智慧。
3.《易學導論》既從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視角爲讀者打開了解中國古代智慧的大門,又進一步使讀者通過對易理的學習,理解《周易》的真精神,即面臨人生複雜與困頓局面時,能夠持續進行德性的修養。

《周易》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經典,長期處於“群經之首”的地位。《易學導論》以作者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多年的《周易》授課爲基礎,以兼具通識性與專業性爲目標,將易學基本知識、易數與易象、易卦導讀、象數易學、義理易學、圖書易學以及易學的傳播與影響等豐富主題綜合起來,適合零基礎的初學者迅速走進《周易》的世界,也能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有助於易學與《周易》文化的普及、推廣與教學。

陳峴
山東淄博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持人,湖南大學“岳麓學者”。兼任中國周易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經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原道》編輯部主任、《春秋學研究》編委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等各類課題多項,出版各類著作近十種,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獲評賀麟青年哲學獎、岳麓學術獎、湖南大學“優秀教師新人獎”“我心目中最敬愛的老師”等。

第一章 初識《周易》
第一節 《周易》的基本結構:卦和爻
第二節 《周易》的組成:《易經》和《易傳》
第三節 《周易》的性質:是否可以用來算命?
第四節 《周易》的地位:羣經之首
第五節 《周易》的流傳:薪火相傳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第二章 《周易》之數與大衍筮法
第一節 《周易》中的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
第二節 大衍筮法的操作流程(上)
第三節 大衍筮法的操作流程(下)
第四節 《左傳》中的經典筮例(上)
第五節 《左傳》中的經典筮例(下)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第三章 《周易》之象
第一節 八卦之象
第二節 六爻之象
第三節 判斷吉凶的兩種方法:當位與中位
第四節 爻與爻的關係:乘、承、比、應
第五節 八卦之象的變通:互體之象
第六節 形形色色的易象:象形、爻位與方位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第四章 易卦選讀(上)
第一節 《乾》:剛健之德
第二節 《坤》:柔順之道
第三節 《屯》:初創之艱
第四節 《蒙》:啓發蒙稚
第五節 《需》:守正需待
第六節 《訟》:止訟免爭
第七節 《師》:師出正道
第八節 《比》:親密比輔
第九節 《謙》:虛心謙敬
第十節 《蠱》:降妖除魔、拯救禍亂
第十一節 《習坎》:正視危險
第十二節 《離》:光明與附麗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 169
第五章 易卦選讀(下)
第一節 《震》與《巽》:雷震與風行
第二節 《艮》與《兌》:“知止”與“取悅”
第三節 《剝》與《復》:周而復始
第四節 《夬》與《姤》:程序正義與陰陽平衡
第五節 《鹹》與《恆》:從婚姻到安穩的生活
第六節 《革》與《鼎》:革故鼎新
第七節 《泰》與《否》:否極泰來
第八節 《大過》與《小過》:過猶不及
第九節 《中孚》與《頤》:誠信與頤養
第十節 《損》與《益》:損益可知
第十一節 《既濟》與《未濟》:物不可窮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第六章 漢代象數易學概覽
第一節 象數易學的概念與發展過程
第二節 四正卦與十二消息卦
第三節 七十二候與六日七分
第四節 《易林》與焦氏值日法
第五節 京房與八宮圖
第六節 世應、納甲與京氏學說
第七節 讖緯學說的興起
第八節 鄭玄及其易學
第九節 漢易的尾音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第七章 魏晉至宋的易學發展
第一節 魏晉風度與三玄
第二節 王弼與《周易注》
第三節 《周易》與儒學復興
第四節 北宋五子及其易學
第五節 朱熹及其易學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第八章 宋代的圖書易學
第一節 神祕的《河圖》與《洛書》
第二節 先天圖與後天圖
第三節 《太極圖》的前世今生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第九章 《周易》的傳播與影響
第一節 古典建築的《周易》之維
第二節 《周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第三節 《周易》的傳播:從中原到周邊
第四節 西方世界的《周易》
拓展閱讀與本章習題
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
參考答案

在朱熹列入《周易本義》的九幅易圖中,首當其衝的便是《河圖》與《洛書》。“河圖”的“河”, 專指黃河;“洛書”的“洛”,專指洛水。“河圖”和“洛書”這兩個名字,並沒有出現在卦爻辭中,而是出自《繫辭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按照《繫辭傳》的記載,在伏羲氏創作八卦之前,從黃河中出現了“河圖”,從洛水中出現了“洛書”,伏羲受此啓發,從而畫出了八卦。
除了《繫辭傳》之外,“河圖”與“洛書”還在《尚書》《論語》《禮記》等很多種其他的先秦時期的古文獻中出現過。比如《尚書·顧命》篇中就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之說,根據這種記載,“河圖”在被人發現之後,就被作爲重要的物品進貢給了帝王,並且被當作珍寶,與大玉、夷玉、天球這樣一些奇珍異寶一起被收藏了起來。
從《尚書》的記載中,我們雖然可以確信,“河圖”是一個非常珍貴、重要的東西。但《尚書》的記載卻有一個跟《繫辭傳》一樣的問題,那就是沒有明說“河圖”“洛書”究竟是什麼?比如說多高、多長、多寬,長什麼樣子,上面有沒有文字或者圖畫?這些問題的答案,就現有的文獻來說,我們一無所知。......
被朱子放到《周易本義》中的《河圖》和《洛書》,是兩幅以黑白點爲主要元素,以數字和方位爲主要內容的圖像。
在《河圖》中,從一到十的十個“天地之數”,被以兩兩一組的形式,安置到了東、西、南、北、中這五個方位。我們之前學過,在《繫辭傳》中,一、三、五、七、九是“天數”,二、四、六、八、十是“地數”。按照朱熹的解釋,在天地之數中,一、二、三、四、五是“生數”,各自按照所屬的方位,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六、七、八、九、十則是“成數”,一一與“生數”相配。具體來說,天一生水,位居北方,地數六與之相配,共同居於正北方;地二生火,位居正南,天數七與它相配,同居正南;同理,天三生木,與地八共居正東;地四生金,與天九共居正西;天五則生土,與地十共同居於正中。這樣一來,《河圖》就實現了天數、地數與五行、五方的整齊對應。
而在《洛書》中,則引入了九宮的形式。坐鎮中央的是五,位居正東、正西、正南、正北的,分別是三、七、九、一,位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則依次是四、八、二、六。《洛書》最爲巧妙的地方就在於,不論是橫着、豎着、斜着,只要把任意三個數連成一條直線,那麼這三個數的和,就一定是十五。
不過,這兩幅圖雖然都非常精妙,但從《繫辭傳》《尚書》《禮記》等文獻的記載中,我們完全看不出這兩幅圖跟“河圖”“洛書”之間有什麼關係。那麼,爲什麼朱熹要把這兩幅圖,當成《河圖》《洛書》,放到《周易本義》中呢?這是因爲,在宋代學者看來,既然《繫辭傳》說《河圖》《洛書》是伏羲創作八卦的靈感來源。那麼,在《河圖》和《洛書》之中,一定蘊含了一些精深高妙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匹配它們作爲《周易》理論來源的地位。
帶着這樣一種問題意識,北宋時期的學者們,就開始嘗試着繪製《河圖》和《洛書》。在這一過程中,數理變化和方位座標,這兩個既有易學維度的理論意義,又跟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元素,就成爲重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兩幅圖,也就這樣被畫出來了。至於說這兩幅圖的作者是誰,歷史上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爲是“希夷先生”陳摶,有人認爲是宋初學者种放,但根據現存的歷史文獻來看,這兩幅圖最早出現在北宋時劉牧所寫的《易數鉤隱圖》中。只不過,在劉牧的學說中,《河圖》《洛書》的內容與朱熹的版本卻是相反的。“天地之數”五十五點圖是《洛書》,“九宮”範式的四十五點圖纔是《河圖》。
雖然《繫辭傳》中把《河圖》和《洛書》都作爲八卦創作的來源,但歷史上也有一些說法認爲《河圖》跟《周易》的原理更密切,《洛書》則跟《尚書》的理論更接近。比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裏就說:“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意思是說,伏羲看了《河圖》,然後畫出了八卦;大禹看了《洛書》,創作出了《尚書·洪範》篇裏面治理天下的“九疇”之法。
朱熹之所以對調了劉牧的《河圖》與《洛書》,也是受了這種說法的影響。在他看來,五十五點圖,由從一到十的十個自然數構成,這與《繫辭傳》中的“天地之數”完全一致。所以,五十五點圖應該是“天地之數”的理論來源,與《周易》更加契合,應當是《河圖》。而四十五點圖,按照九宮格的形式,由從一到九的九個數構成,與《尚書·洪範》篇的“九疇”正好對應,所以應當是《洛書》。由於朱熹在歷史上的影響太大,在南宋之後,我們所看到的《河圖》和《洛書》,就基本都是朱子對調後的版本了。......
隨着朱熹把黑白點範式的《河圖》《洛書》放進了《周易本義》之中,《河圖》《洛書》從一種頗具神祕性的祥瑞,變成了兩幅以“天地之數”和“九宮之數”爲主要內容的黑白點圖像,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此之後,“河洛”對於易學的意義,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本書切入問題直接,理路清晰,語言明瞭通順,可讀性強。
本書既有學術性,又多能啓人思考。

作者積數十年之功,從三個方面展開對《周易》研究的討論與反思。一是關於《周易》本義問題的探討,二是有關方法論問題的研究,三是結合前兩個方面對古今名家的易學研究之得失進行檢討。全書共十篇文章,內容豐富,趣味橫生,既將《周易》與現代邏輯學相關聯,又廣泛涉及易學的基本問題及易學大家如朱熹、馬一浮、熊十力等人的易學研究,哲思史論融爲一爐,呈現出易學廣大悉備的全息圖像。

周山
男,上海崇明縣人,中共黨員。1949年生於上海崇明縣,197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1978年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92年被聘爲副研究員、1998年受聘爲研究員,2003年受聘爲上海社科院終身研究員。爲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哲學專業碩士點負責人,上海社科院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兼祕書長。兼任中國哲學史研究會理事,中國邏輯學會理事暨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中西哲學文化比較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哲學學會理事暨中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邏輯學會副會長。曾主持並完成國家“六五”、“八五”社科基金中長期課題多項。2011年退休。
主要從事邏輯學研究,繼而轉向中國學術思潮史研究,兼及相關的文化研究。個人專著有《中國邏輯史論》、《東方情慾論》、《易經新論》、《周易文化論》、《智慧的歡歌——先秦名辯思潮》、《絕學復甦——近現代的先秦名家研究》、《解讀周易》、《子學思潮》等11部,合著20部。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中國邏輯史論》獲1990年首屆“金嶽霖”學術獎三等獎;主編的《近現代的先秦諸子研究》(學術叢書)、《中國學術思潮興衰論》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論文《<易經>與中國的類比邏輯》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

前言
《周易》:人類早的類比推理系統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闡微
《周易》的文本結構及其言說方式
《周易》卦爻辭三議
《周易》中的防腐反腐智慧
《周易》中的男女倫理觀
《乾》卦本義探微
朱熹《周易》研究得失論
馬一浮的易學研究
熊十力《乾坤衍》辨正

臺北周**[0933***333]
20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桃園謝**[0960***945]
1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基隆謝**[0920***984]
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南鄭**[0933***549]
1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桃園李**[0998***355]
2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北鄭**[0966***562]
7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桃園符**[0920***238]
半小時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北周**[0986***825]
2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北張**[0998***660]
2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嘉義劉**[0960***723]
11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中孫**[0988***881]
2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中鄭**[0951***860]
20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嘉義李**[0933***801]
20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高雄李**[0988***472]
7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中李**[0966***893]
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竹柳**[0966***998]
1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北王**[0920***360]
4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竹朱**[0986***433]
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中符**[0956***933]
1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中孫**[0920***347]
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新北仲**[0932***107]
4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北鄭**[0920***457]
1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竹劉**[0966***157]
11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北周**[0933***854]
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中方**[0918***315]
1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中符**[0966***401]
1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高雄劉**[0951***216]
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新北陳**[0986***371]
1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北符**[0920***464]
1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新竹孫**[0968***763]
2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新竹柳**[0932***237]
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嘉義錢**[0933***847]
1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新北孫**[0988***237]
半小時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竹符**[0946***610]
7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北方**[0951***722]
半小時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中鍾**[0968***592]
20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南周**[0932***403]
7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桃園柳**[0951***338]
20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南鄭**[0968***613]
1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中王**[0960***943]
11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桃園孫**[0938***259]
1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北楊**[0968***204]
2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桃園陳**[0932***836]
2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南鍾**[0920***126]
20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嘉義朱**[0978***828]
1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新北朱**[0986***910]
5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基隆符**[0920***109]
11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臺中黃**[0988***962]
1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新竹周**[0998***932]
4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全三卷)
臺中楊**[0998***565]
2分鐘前易學史(全三卷) - 易學史3卷+易學導論+易學散論(全5冊)

NT$2200
【中國古代星占學】配套星圖3張(天文分野之圖+舊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圖+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NT$2190
【陰陽遊+陰陽:中國思想文化中的天地之道+天道鉤沉:大衍之數與陰陽五行思想探源+陰陽術道論】全四冊

NT$1000
2025新書推薦:漫畫講透【易經+道德經】全2冊

NT$1760
周易基礎+周易超強助記法 : 周易卦爻彖象辭精解巧記(全兩冊)

NT$1690
周易本義+圖解易經+運程+命理運程夢佔(全4冊)

NT$1299
圖解易經+周易大全(全二冊)

NT$1599
張其成講《周易》系列(全二冊)

NT$1600
周易正宗(上下冊)+週易正本通釋:百年名家說易(上中下冊)共五冊

NT$1750
增補高島易斷 布面精裝【正版古書2冊】

NT$1300
故宮珍本叢刊 · 術數(三本套)魯班經+梅花易數+水龍經

NT$1700
中國古代重大科技創新:【天文觀象.日月星辰】+中國古代氣象觀測與量測科技:【一隻早飛千年的鳥】

NT$1350
【中國古代星空解碼】+【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中國古代二十八星宿】

NT$1900
【中國方術考】+【中國方術續考】(典藏本)

NT$1935
周易相學:入門+通解+精粹+點竅

NT$1650
【從黃帝內經說古天文曆法基礎知識】+【古代天文曆法講座】

NT$1450
【奇器圖說】(繁體2卷)

NT$1500
開元占經星學大成(共四冊)

NT$2500
陰陽五行太極八卦-黃銅手把件

NT$1880
星空帝國:【中國古代星宿揭秘】+燦爛星河:【中國古代星圖】

NT$2200
《校正古本地理五訣·清刻本手工宣紙線繁體豎排》

NT$2500
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詁(套裝四冊)精裝繁體版

NT$1650
周易折中(易學典籍選刊·全3冊·繁體豎排)套裝上中下冊

NT$1500
古代紀曆文獻叢刊1欽定協紀辨方書(上中下)套裝3冊

NT$1180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

NT$1980
六壬神課金口訣(上中下)

NT$1800
神相鐵關刀+神相全編+柳庄神相+圖解麻衣神相+水鏡神相(全5冊)

NT$1950
周易5冊套裝(周易講座+周易全解+梅花易數精解+周易納甲筮法+周易古筮考精解)

NT$1980
珍本演禽三世相法[唐]袁天罡著

NT$1980
《易經中的生命密碼》+《內在小孩解道德經》+《孫悟空出世西遊記金丹揭秘》+《大智慧之心》+《願解西遊真實義》+《道德經中的聖人》(韓金英悟道全六冊)

NT$1890
國學大師【傅佩榮:易經入門+曾仕強:周易大全】全兩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