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考古學是如何在中國孕育而生的?又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在這個過程中,由哪些人帶領中國考古學走上了重建中國古史之旅與新學術之路?一百個問題,展示中國考古的前世今生
★ 瞭解中國考古學史無法繞過的重要階段
近年來,在總書記的強調與大衆關注下,“考古學”呈現出“考古熱”的趨勢,21世紀以來,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不斷涌現,隨着考古資料的大量積累、科技考古手段的普遍應用以及各類學科交叉發展,我國考古學的發展確是突飛猛進。而回到最初的起點,考古學是如何在中國孕育而生的?又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在這個過程中,由哪些人帶領中國考古學走上了重建中國古史之旅與新學術之路?本書站在百年前考古學“國家隊”的角度,試圖通過梳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1949年在大陸期間所進行的考古活動,來呈現這一時期推動中國現代考古學學術範式形成的諸多來源,考察了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歷時性發展,釐清中國現代考古學學術傳統的來源及其形成的始末緣由。
★ 83幅珍貴圖像及檔案材料還原史語所考古活動的豐富細節
圖像照片、檔案資料等將考古活動以最真實可觸的形式呈現於大衆面前。在民國時代,每一張圖像都珍貴無比。爲此,我們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購買了一批原版圖片,試圖還原當年的現場細節,另外增補了一批史語所檔案材料,出自《史語所舊檔文書選輯》及作者訪問臺灣史語所期間複印的獨家資料。通過照片與資料,儘可能呈現這些珍貴考古活動的諸多細節。看着這些照片,我們彷彿成了史語所考古工作中的一員,在一次次發掘與思想碰撞中,體味中國文化之綿厚、歷史之輝煌。隨作者乘上中國科學考古學(史)這艘大船,穿越時間長河的澎湃激流,遙望學術史夜空中的璀璨星辰,在對過去的回顧中展望中華文明的未來。
★ 故事性 學術性,溫度 廣度
從考古報告中的一段話,現場照片中的一個角落,書信檔案中的一段問答,對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等一系列的人物作了細緻入微的分析和生平考察,行文充斥着“瞭解之同情”,將時代給予史語所考古人的重任與無奈盡皆付於長沙一隅的一餐飯、一場醉,令人思緒萬千。另外還不忘向考古組的技工緻敬,並專門爲這一羣體着墨。廣度上,注重把握學術前沿思想,具有國際學界視野。無論是從思想史上受到格林·丹尼爾、布魯斯·特里格等大師理念的薰陶,還是對史語所及同期西方考古學發展脈絡的梳理、參照和相互印證,都是這部作品的學術性、建設性和開放性的體現。
★ 回到現場,看殷墟何以被稱爲“中國考古學的搖籃”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系統闡述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1928—1949年以安陽殷墟十五次發掘爲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動,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不僅展現了中國考古學誕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與技術,還深入探討這些活動背後的學術理念、組織策略、政治鬥爭以及與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別是對史語所在考古學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影響、侷限,包括地層學、類型學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應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構中國古史,進行客觀討論。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對當前的考古學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1928—1949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要階段。其中,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這一時期的考古活動及成就不僅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後來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考古學的興起》詳細呈現了史語所這段時期的考古活動和貢獻:對史語所的成立背景和組織情況進行了介紹,爲理解該機構的考古活動提供了背景資料;詳細梳理了史語所在大陸21年的考古活動,將其劃分爲探索期、發展期、鼎盛期和延續期四個階段,並對每個階段的活動和成果,包括髮掘的遺址、採用的技術和方法、取得的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等,都進行了詳細的敘述;通過對其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綜合分析,揭示了潛藏在歷史深處的思想、學術與社會政治動因,深入探討史語所的考古活動對中國考古學的影響和貢獻。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詳細呈現了1928—1949年曆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大陸地區的考古活動和貢獻。以安陽殷墟的十五次發掘爲代表,史語所這一時期的考古工作全面影響了中國考古學早期的形成發展的過程,全書對此進行了較爲系統的闡述,梳理考古學傳入中國後的種種演變以及中國第一批考古工作者的學術思想及生存狀態,勾勒出中國考古學早期的種種情形,這也是對中國百年考古的一次回望。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深入剖析了中國科學考古學的發生與演進,特別聚焦於1928—1949年曆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該領域的傑出貢獻。中國考古學的從無到有,以及這一時期考古工作者所做的探索,爲後世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全書內容可概括爲三大部分:一、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起源背景。介紹了20世紀初期西方考古學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影響,包括新材料的擴充、甲骨學研究的意義、科學思想與田野方法的引入,以及傳統學者對考古學的認識和實踐。二、史語所1928—1949年的重大考古活動。詳盡地敘述了史語所以安陽殷墟十五次發掘爲代表的田野工作,可分爲探索期、發展期、鼎盛期、延續期。三、民國時期中國科學考古學的基本特徵與歷史遺產。總結史語所考古的基本特徵、科學考古學對學術與社會的影響等,尤其是史語所在當時國際和國內學術界產生的影響,及其對中國考古學未來發展方向的貢獻。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以1928—1949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在大陸地區的考古實踐爲主要研究對象,全面回顧並深入分析中國科學考古學在草創階段的發展。本書所涉及的時期和主題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要階段,溫故知新,對於洞察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與未來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關於以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成就爲代表的20世紀上半期中國科學考古學史研究,國內外一直有所關注。《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主要對1928—1949年中國考古發展狀況進行評述,對史語所考古的起源以及組織準備進行探討,並將史語所21年鑑的考古活動分爲探索期、發展期、鼎盛期和延續期四個階段加以評論,全面總結、深入分析這一學派的特徵、影響與侷限性,嘗試對中國科學考古學形成階段的學術史進行較系統的總結。
陳洪波
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和復旦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今在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博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鑑定專家,廣西社科基金評審、鑑定專家。主要從事東南亞考古、考古學史研究。2016年獲“明德教師獎”。2016年 人選第十九批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023年人選“廣西文化領軍人才”。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其中鑑定等級優秀3次,良好2次。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學術成果曾獲評“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等。
第一章 1928 年之前的中國考古學
一、20 世紀初期西方考古學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二、新材料的擴充和甲骨學研究的意義
三、科學思想與田野方法的引入
四、傳統學者對考古學的認識及其實踐
五、李濟與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萌芽
六、1928 年前中國考古學的特點
第二章 史語所考古在思想與組織上的準備
一、傅斯年在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二、現代學術機構史語所的創立
三、史語所考古的思想入口
四、小結
第三章 史語所考古的探索期(1928—1929)——殷墟發掘的第一階段
一、殷墟發掘的前奏
二、殷墟第一次試掘及其特點
三、第二次發掘以及方法上的改進
四、第三次發掘及其重大收穫
五、中央和河南在考古活動上的政治博弈
六、小結
第四章 史語所考古的發展期(1930—1934)——從城子崖到殷墟第九次發掘
一、城子崖發掘與龍山文化的研究
二、殷墟第四次發掘和“殷墟漂沒說”的解決
三、殷墟第五次發掘和後岡三疊層的發現
四、河南古蹟研究會及其初期活動
五、殷墟第六至九次發掘及發掘方法的進步
六、類型學探索和考古學解釋
七、小結
第五章 史語所考古的鼎盛期(1934—1937)——殷墟第十至十五次發掘
一、樑思永領導下的殷陵發掘及重大收穫
二、殷墟第十三至十五次發掘和遺址發掘方法的成熟
三、山東古蹟會的調查和兩城鎮發掘
四、河南古蹟研究會在歷史時期考古上的努力
五、史語所考古活動向安徽的延伸
六、田野考古技術和整理方法的逐步形成
七、小結
第六章 史語所考古的延續期(1937—1949)——全面抗戰與解放戰爭期間的考古活動
一、吳金鼎與西南考古的開拓
二、夏鼐在西北地區的考古活動及成就
三、石璋如的田野活動和史語所的民族考古學探索
四、戰爭期間史語所的考古研究
五、小結
附論一 史語所早期考古人才隊伍的構成及其命運
附論二 蒙特留斯考古類型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第七章 民國時期中國科學考古學的基本特徵與歷史遺產
一、史語所考古的基本特徵
二、科學考古學對學術與社會的影響
三、批評與反思
序
近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工作,在中國開始很晚。地質學算是起步最早的一個學科,也不過百年;考古學是在地質學的影響下產生的,又晚了十來年。近代科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做“有規模的系統研究”,也就是培根所講的“集團研究”。近代以來,中國在科學研究上取得輝煌成就的兩個學科——地質學和考古學,就是因爲分別有了中國地質調查所(1916年成立)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成立,以下簡稱“史語所”)這兩個專門的國家研究機構,才脫穎而出,在很短的時間內,分別成爲中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耀眼的明珠。
中國地質調查所的創始人丁文江先生說:“登山必到頂峯,調查不要代步。”史語所的創始人傅斯年先生也有一句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他們都是強調自己動手,自己走路,去尋找真憑實據,而不要靠書本吃飯。史語所,就是秉承這樣一種精神,在短短的21 年間(1928—1949),不僅十五次發掘殷墟,向世界展示了商代晚期青銅文化的非凡成就,還發現了城子崖、兩城鎮等龍山文化遺址,揭示了中國東部平原存在着一個燦爛的、跟商文化關係更密切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戰爭期間,史語所的同仁們,又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田野工作,修正了西方學者關於甘青地區史前文化年代和關係的某些結論,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史語所秉承的科學精神及其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使它成爲科學考古學在中國興起的一個重要標誌。
史語所雖然在1949 年初南渡臺灣,但它的研究人員卻做了不同選擇。本來爲數不多的考古學家們,一部分隨史語所遷到臺灣島,另外一部分則留在了大陸。曾經代傅斯年主持所務(1947年6月26日—1948年8月20日傅先生赴美治病期間)的夏鼐先生,後來成爲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所長主持大陸考古凡35年。他開創的考古研究所的學術傳統,實際上可以看作史語所傳統的延續,雖然在很多方面又有不同。
正因爲如此,要了解中國今日之考古學,是可以從史語所在大陸期間短短21 年的歷史裏發現線索的。比如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歷史學情結,中國考古學家重資料、輕理論的傾向,中國考古學界對追尋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持續不斷的偏愛;又比如遲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慢慢開始的中外合作,在重要考古遺址建立工作站的做法,國家考古機構和地方政府及地方學術團體的矛盾等,都可以在史語所田野考古的實踐中找到淵源。
史語所是中國近代科學考古學興起的一個標誌,研究史語所的考古活動,不僅是爲新生的中國考古學畫像,也是爲近代以來蹣跚學步的中國科學畫像。陳洪波博士通過閱讀大量文獻,把史語所最初二十餘年艱苦卓絕的考古工作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描述和分析。他不僅閱讀已經出版的各種有關著作,還到臺北南港的史語所查閱了大量檔案,觀摩了當年殷墟等遺址出土的各種遺物,在細心體會諸考古前輩篳路藍縷所經歷的成功和失敗、光榮和挫折的同時,又把他們放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裏,對他們作“同情之瞭解”,因此不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且持論公平,雖然他的觀點並不一定都會被我們接受。
這部以史語所大陸時期考古工作爲研究對象的著作,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把考古學史作爲博士論文題目,在我讀書的20 世紀80 年代末期,算是非常稀罕的,現在卻已是尋常之事,雖然這方面的博士論文全部加起來也還湊不足兩位數。而以有代表性的某一個考古研究羣體的某一個時期作爲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陳洪波博士的論文更是頭一份,也可能還是唯一的一份。不過他現在看到的材料,比我當年看到的要多得多,學如積薪,後來居上,洪波的勤奮、聰明,加上這“形勢比人強”的材料的累積,使這本著作形神兼備,異彩紛呈。相信讀者會跟我一樣,拿在手上,就會不忍釋卷,一口氣把它讀完。
我跟洪波算是文字之交,現在他的大作出版在即,我有幸先睹爲快,很高興寫幾句話以志同聲之欣悅。我相信,這本著作的出版,一定會對中國考古學的理論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史語所是中國近代科學考古學興起的一個標誌,研究史語所的考古活動,不僅是爲新生的中國考古學畫像,也是爲近代以來蹣跚學步的中國科學畫像。
——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殷墟博物館館長)
史語所早期考古人才隊伍的構成及其命運(節選)
經過千辛萬苦培養出來的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羣體,在1938 年的長沙,在戰爭壓力下卻面臨解體。這時候,殷墟的工作纔剛剛進入正軌,全國性考古活動剛剛起步,大量的材料都沒有整理,中國田野考古學迅速發展的勢頭戛然而止。
這一幕是在長沙一個有名的飯店“清溪閣”發生的。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把這個掌故敘述出來,是因爲它擁有太多的歷史含義,特別是中國考古學和考古人的愛國情和民族恨,都可以從這裏找到無須解釋的根源,任何其他辯解與分析,在這活生生的歷史事實面前,都會陷於蒼白無力。民族情懷在中國考古人的血脈中流動,在血與火的民族戰爭中得以永固。
1937 年12 月12 日,南京淪陷,然後發生了大屠殺,舉國陷入震驚與悲憤之中。長沙很快成爲日軍下一步進攻的目標,史語所在沒有找到新的搬遷地之前,爲了同仁安全決定疏散。個人去留的先決原則是:家鄉沒有淪陷的話,就先回家;家鄉淪陷的話,跟着史語所走,只是地點未定;若不想跟所走,可以自便。決定此一原則之後,就讓各組自行商量。考古組商量的結果是,三個高級委員,李濟、董作賓、樑思永是不能動的,要跟所走,“十兄弟”則各奔東西。老大李景聃是安徽人,家鄉未淪陷,回去;老二石璋如是河南洛陽人,家鄉還在中國軍隊控制下,也要回家;老三李光宇是河北人,家鄉未淪陷,但他是考古組的古物管理員,不能走;老四劉燿是河南滑縣人,去延安投奔他的哥哥參加抗戰,後來改名尹達;祁延霈是山東濟南人,家鄉淪陷,去重慶投奔教書的父親,後來也去了延安;王湘是河南南陽人,家鄉沒有淪陷,但他決定跟着長沙的一些大學生去抗戰;老九高去尋,河北保定人,家鄉淪陷,隨所走;老十潘愨,獲派押運古物到重慶,也沒有走。這樣,“十兄弟”只留下了四個,有六個離開了史語所,都是考古組的主力成員。
據石璋如回憶,大家商量好以後,就去了“清溪閣”。參加的人除了“十兄弟”,李、董、樑三先生,還有幾位常年跟隨考古組的技工:胡佔奎、王文林、魏善臣、李連春。當時大家志氣都很激昂,喝酒比較爽快。大家先說“中華民國萬歲”,這是第一杯酒,大家都喝,第二杯“中央研究院萬歲”,第三杯“史語所萬歲”,第四杯是“考古組萬歲”,第五杯是“殷墟發掘團萬歲”,第六杯是“山東古蹟研究會萬歲”,第七杯是“河南古蹟會萬歲”,第八杯是“李(濟)先生健康”,第九杯是“董(作賓)先生健康”,第十杯是“樑(思永)先生健康”,第十一杯是“十兄弟健康”。一路喝將下來,滿座大醉。醉後是慘然的離別,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從此之後再未見面。
“十兄弟”中離開的六個人,後來際遇頗爲不同。石璋如經過一番漂盪,幸運地又回到考古組,之後再未離開。b 尹煥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從事考古工作,卓有成就。劉燿成爲職業的革命家。祁延霈抗戰期間病逝於新疆哈密。李景聃抗戰勝利不久後病逝。王湘則終生脫離了考古。戰爭期間,史語所和中國其他學術機關一樣,面臨極端嚴重的困難,不僅僅是學術研究,連生存都成了問題。這期間隊伍很不穩定,除了上述人員之外,考古組的骨幹人物,如吳金鼎、郭寶鈞以及胡厚宣,也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離開了史語所。
“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對於中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考古隊伍受到的戰爭摧殘極爲悲痛和憤怒。在1940 年夏即已編竣、歷盡艱辛在1947 年3 月才得以出版的《中國考古學報》(即原來的《田野考古學報》)第二冊的《前言》中,李濟悲憤地寫道:
試看這個統計:六篇報告的作者,已死了兩位,改業的又有兩位;只有石璋如、高去尋兩君抱殘守闕到了現在,但他們的健康,已被戰事折磨了大半。至於去世的,是祁延霈君和李景聃君,本期附有二君的傳略。這種損失在將來的和會上是否可以列入賠償的要求?假如可以列入,賠償可以抵補這種損失麼?不過無論麥克阿瑟將軍所主持的盟軍總部對於此類損失作何打算,我們仍希望負責計算中國在戰爭中文化損失的主持人不要忘了這一項的道義的和法律的意義。
……
田野考古工作的恢復,在最近的將來是一點希望沒有,但考古組的工作卻不能不繼續。田野工作人員從此在屋內讀讀書,除寫作未完成的報告外,再多寫點靠背椅子的考古文章,也許對考古學可以有更新的貢獻。
麥克阿瑟等人也許並不在意中國考古學的這點損失,但日本侵略者給中國考古人造成的傷害,就像他們給全體中國人帶來的傷害一樣,是永遠不會被輕易抹去的。
100個問題,對中國考古學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做總結性呈現。
用提問的方式,引出專業的考古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考古的理念、方法、技術、重要發現、重要文物。
四色印刷,精美插圖,呈現考古場景,展示文物細節。
考古天然地帶有一些傳奇色彩,那麼,真實的考古學是什麼樣的?考古學發現了什麼樣的古代中國?這是這本書要回答的問題。本書由活躍在考古第一線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執筆,共設置100個題目,涵蓋了什麼是考古、怎樣做考古、古代聚落與城市考古、古代墓葬考古、特種考古、石窟考古、技術與文明、古代文化、絲綢之類等九大領域,介紹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取得的重大發現。以新穎、巧妙的角度提出問題,引出專業、嚴謹的考古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理念、方法、技術、重要發現、重要文物、重要遺址,梳理中國考古學的前世今生,使讀者對中國考古有清晰、完整的認識,對華夏文明有更深的理解與思考。
主編:
劉文鎖,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新疆歷史文物》《沙海古卷釋稿》《絲綢之路——內陸歐亞考古與歷史》《新疆考古論稿》等。
編委:
孫國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
周繁文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cctv紀錄片《何以中國》總撰稿人
楊石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王子奇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馮筱媛 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研究部
王澤祥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
曹葉安青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
丁曼玉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
考古是什麼 劉文鎖
一、考古是什麼 001
1. 考古是探險嗎 003
2. 考古學是如何出現的 010
3. 中國考古學是如何誕生的 015
二、怎樣做考古 023
4. 考古學會用到哪些現代科技 025
5. 考古工作者為什麼要用到洛陽鏟 031
6. 考古學家如何確定古物的年代 035
7. 考古學家能從古代植物中獲得什麼資訊 038
8. 古代動物的遺骸能夠提供我們哪些資訊 042
9. 考古工作者是如何知道古人的食譜的 045
10. 從古人的骨骼可以看出什麼訊息 051
11. 我們是怎麼了解古人的基因傳承的 056
三、何以為居:古代聚落與城市考古 063
12. 周口店的北京人是怎麼生活的 065
13. 仰韶時代的人類如何居住 069
14. 史前時代的城市是什麼形態 076
15. 二里頭遺址是夏朝的都城嗎 083
16. 商代最後的都城是什麼樣子的 085
17. 今天發現了哪些周朝的都城與城市 090
18. 秦都鹹陽真的像杜牧描繪的樣子嗎 093
19. 漢長安城是什麼樣子的呢 098
20. 漢魏洛陽城是什麼形態的呢 101
21.「六朝故都」今何在 106
22. 唐長安城有多大規模 113
23. 汴京城究竟有多麼繁華 124
24. 元代都城何處尋 126
25. 紫禁城的「前世」是什麼樣子的 130
四、地下世界:古代墓葬考古 135
26. 婦好墓中有哪些商代歷史的縮影 137
27. 怎樣判斷殷墟商王陵的等級 141
28. 秦始皇陵埋藏了哪些秘密 145
29. 誰是海昏侯 150
30. 馬王堆漢墓為何保存得如此完好 155
31. 為什麼漢代貴族死後要穿玉衣入葬 161
32.「馬踏飛燕」出自何方 165
33. 西高穴大墓真的是曹操墓嗎 169
34. 誰是灣彰壁畫墓的主人 175
35.「關中十八陵」有什麼特點 180
36. 藏王陵在哪裡 187
37.「九層妖塔」究竟是什麼來歷 191
38. 吐魯番的地下出土了哪些文物 197
39. 北宋皇陵和南宋皇陵有什麼異同嗎 206
40. 遼代帝陵在哪裡 210
41. 西夏王陵與中原王朝帝陵有哪些不同 215
42. 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是怎樣被發掘的 220
五、特種考古 227
43.「南海 I 號」沉船是怎麼被發現的 229
44.「江口沉銀」真的是張獻忠的寶藏嗎 234
45. 甲午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是怎麼被找到的 239
46. 在沙漠中如何尋找古代文明 243
47. 西沙群島發現了哪些文物 251
48. 計算機是如何模擬考古的 257
六、石窟考古 261
49. 沙漠的明珠莫高窟為何讓人魂牽夢縈 263
50. 龍門石窟的造像為什麼不成比例 271
51. 雲岡石窟為什麼有「胡風漢韻」的藝術特徵 278
52. 麥積山石窟背後有什麼故事 283
53. 鳩摩羅什的故鄉—西域龜茲地區的石窟有哪些特色 289
七、科技與文明 297
54. 什麼是石器 299
55. 最早的人類製作了哪些工具 303
56. 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石器是什麼樣的 308
57. 新石器時代到底「新」在哪裡 313
58.「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意味著什麼 319
59. 絲綢是如何發明的 327
60. 青銅器是怎麼製作和使用的 333
61. 古人是怎樣用黃土建城的 338
62. 古代的車子是什麼樣子的 345
63. 瓷器是怎麼發明的 351
64.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紙張的 356
65. 漢代的鋼鐵是怎麼冶煉出來的 359
66. 唐代有印刷品嗎 362
67. 唐三彩是哪裡燒製的呢 365
68. 秘色瓷的「秘色」是什麼意思 370
69. 宋代的「五大名窯」是哪五大 375
70. 南方地區越窯和龍泉窯的瓷器有何特色 380
71. 為什麼景德鎮能成為「瓷都」 384
八、古代文化 389
72. 什麼是彩陶 391
73. 甲骨文記載了哪些歷史 397
74. 三星堆遺址究竟埋藏了什麼秘密 403
75. 青銅器上的金文記載了哪些內容 408
76. 中國統一的文字始於 413
77. 中國最早的樂器是什麼型態的 417
78. 漢樂府是怎麼演奏的呢 422
79. 西北漢簡記載了哪些內容 428
80. 漢墓裡發現了哪些書籍 435
81. 漢代的時令季節與今天一樣嗎 440
82. 漢墓中的畫像石上都畫了什麼 444
83. 為什麼南朝墓葬裡有「竹林七賢」圖 449
84. 唐朝人的衣裝是什麼樣子的 452
85. 唐墓壁畫中畫的是什麼內容 463
86.「昭陵六駿」分別是唐太宗的哪六匹戰馬 474
87. 今天還能看到唐代的佛寺嗎 478
88. 鹹陽元家族墓誌是顏真卿的真跡嗎 484
89. 黑水城發現的西夏文字典是怎麼編排的 489
90. 雷峰塔下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 492
九、絲路:在中國發現世界 499
91. 漢代「海上絲路」是怎樣運行的 501
92. 何處探尋古詩裡的陽關、玉門關 506
93. 草原公主,魂歸何處 510
94. 這些胡人為什麼在中國長眠 515
95. 今天還能看到古代的高昌城嗎 521
96. 誰是何家村寶藏的主人 529
97.《井真成墓誌》背後有什麼秘密 534
98. 為什麼唐俑裡會有胡人 541
99. 交河城是怎樣建成的 546
100. 在泉州灣宋代沉船中發現了什麼 553
考古是什麼
劉文鎖
我們在少年時都夢想過探險和發現寶藏,這源於人的天性。也許長大後會覺得這是心智的不成熟,非非之想,於是就把夢想捨棄了。如果有人願意堅持少年的夢想,他(她)的一生會是什麼樣子呢?無論如何,有夢想的人生終究是美好的。少年的探險夢想激勵着人的心志,讓他(她)總想去突破有限,發現身心之外的世界的祕密。
人的探險天性中,還有着對人類過去和未來的求知慾。這也是哲學的終極命題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人類最古老的知識 — 歷史和哲學,就蘊含在我們的天性中。
考古學就是從人類的探險和發現寶藏的慾望中發展出的一門學科。它生而帶着這一副神奇的面譜。從前有人說,考古是“探險英雄的學科”,考古學家就是探險家和發現寶藏的人。甚至有人把考古和古董收藏、挖寶、盜墓、神祕存在等牽涉在一起……這些都是對考古學的浪漫想象。真實的考古學是什麼樣的呢?
爲着這樣的目的,我們發心爲這門帶有傳奇色彩的、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描畫出一幅真容,向那些對考古學和古代生活好奇的人們講述我們所知道的“考古故事”。這本書就這樣寫出來了,裏面包含了“考古是什麼”“怎樣做考古”等基本問題,也包含了這門學科裏最有魅力的內容,即考古學發現了什麼樣的古代中國。
但是,要把“考古”的和“考古學”的往事 — 尤其是考古發現的古代中國,變成文字講述出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怎麼說呢?首先,要回答“考古是什麼”的問題,就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牽涉到從“考古”到“考古學”的嬗變,需要對“考古”本身也進行考古。
原來,“考古”這個名詞和概念也是一個“古董”。它本是宋代的金石學家發明的,就是號稱“關中四呂”之一的呂大臨在《考古圖》中的發明,現代人在翻譯英語的 archaeology 時,借用了這個概念。很多人誤會“考古學”就是金石學,就是這個緣故。實際上,現代考古學和金石學既有着深長的因緣,也有着涇渭分明的區別。
以發現、收藏古物爲目的的“考古”,是從古代士大夫的借古諷今開始的,有人把孔子、呂不韋都看成是“考古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孔子曾說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這個“古”,有人就解釋爲“古代的東西”,原來孔子是從中去探求知識的。這些古代的東西,包含了先人留下的古物,也包含了可以傳承的禮儀、文化。
古物裏隱含着先人的信息,也隱含着歷史的“密碼”。士大夫“好古”、收藏古董的風習延綿不絕,後來發展出了金石學、古物學之類的學問。這些都是精英文化,傳播到民間就是古董收藏風。把這種人人都可以參與的“考古”變成“考古學”,是近代科學體系興起以後的事。當年,號稱“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在向公衆解釋考古學與金石學、古物學的關係時,就用現代化學和古代煉丹術做比喻 :近代科學是從古代知識中發展而來的,但它們是兩回事。
對大衆來講,“怎樣做考古”可能也是感興趣的話題。從地下或不爲人知的隱祕地方發掘出古物,這種事本身就帶有神祕性。考古學依靠的是一套科學的作業方式和科學的技術支持,這是與盜墓、挖寶涇渭分明的。
雖然,考古學家不屑於盜墓、挖寶的勾當,但中國考古學的工具中保留了“洛陽鏟”這種大名鼎鼎的盜墓工具,這一點看上去還是匪夷所思。
現在,考古學正在變成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知識體系,使得這門本來就牽涉很廣、很有情趣的學科,變成了科技界的“寵兒”。試想一想,現在考古學還與哪門現代學科沒有關係呢?從地學、環境到天文,從陸上、空中到水下,從藝術、宗教到 DNA、同位素……爲了揭祕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所有的現代知識和技術手段都用上了。今天,人們甚至開始談論起了 AI(人工智能)考古。
21 世紀的考古學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需要滿足公衆對於古代的好奇心。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全新的時代,從思想情感、知識體系到生活方式,與過去的一切是那樣不同。也許是因爲向着未來走得太快了,人們需要停下來喘息,需要在靜夜裏沉思 :我們是怎樣從過去走到今天的。考古學就是人類羣體對於自身歷史追尋和發問,並且用盡方法去解答的學科。可能,僅是這樣的解說還不夠,因爲有不少學科都是涉及人類過去的 ;考古學的學科特色,就是通過探察過去的物質文化遺產,來追尋人類的歷史。而考古學的特別技藝,就是作爲考古學家“看家本領”的田野調查與發掘,正是它們把考古學跟探險、發現寶藏牽扯在了一起。
古代的文化遺產真是太豐富了,從數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石器、洞穴遺址,到明清時期的帝陵陵園、瓷器、沉船遺址 ;從地下埋藏的城市廢墟、墓葬,到地上遺存的石窟、寺院、萬里長城,古代的一切物質遺存,都是考古學探察的對象。“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就是考古學的寫照。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發現。爲了使讀者瞭解中國考古學的全貌,我們精選了迄今爲止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發現,把它們分作七個話題來介紹,即 :何以爲居 :古代聚落與城市考古 ;地下世界 :古代墓葬考古 ;特種考古 ;石窟考古 ;技術與文明 ;古代文化 ;絲綢之路 :在中國發現世界。
每個話題都通過一些設計的問題來展現。譬如“何以爲居 :古代聚落與城市考古”,是根據考古發現的各種居住的遺址、遺蹟,解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從舊石器時代的穴居和聚落,一步步走向輝煌的都市文明的。另一個話題“地下世界 :古代墓葬考古”,則是告訴人們,在歷史長河中的古人是如何面對死亡的。上述兩個方面,是考古學主要的工作對象。
考古學中引人入勝的,是一些特種形式的考古 :在江河湖海的水下探察古代的城鎮、村落或港口、沉船,在“死亡之海”的沙漠探察城市、村落、道路的廢墟 ;或者利用航空器材進行考古勘查,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模擬考古……水下考古和沙漠考古爲考古學賦予了探險色彩,而航空考古和計算機考古則給考古學披上了科技的外衣。
其他幾個話題中,“石窟考古”講述了中國最負盛名的石窟寺遺址——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以及龜茲石窟的考古發現。“技術與文明”是根據考古發現,講述從最古老的“舊石器”——打製石器,到“五穀”“六畜”的馴育技藝,直至絲綢、青銅、紙張、瓷器、印刷以及粘土建築等技術的發明創造。至於那些文字、書籍、繪畫、雕塑等的考古故事,我們把它們置入“古代文化”的話題之中。
最後,是關於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話題“絲綢之路 :在中國發現世界”。正是考古學發現了絲綢之路,並且隨着考古新發現不斷豐富着絲綢之路的內容。通過這些發現,我們看到了祖先的聰明才智,看到他們對人類做出的貢獻,以及他們是如何擁抱世界的。
這本書就寫了這些東西。當設計和寫作這本書時,我們常常想,怎樣才能與讀者溝通呢?僅僅靠文字還不夠,考古學是一門重視親歷和感性認識的學科,要有“現場感”。可惜我們不能邀請讀者到每一個遺址去觀摩,只能靠一些圖片來輔助文字的解說。這樣做,並非是把這本書做成插圖本或畫本,而是爲了讀者在閱讀文字時,爲他們的想象找到着落。
這本書的主要作者,都是正當年華的考古學才俊。他們既深悉學科的奧祕,也願意爲讀者着想。但是,在付諸努力之後,我們的學力和文字能力還是太有限了。毋須說,書中的缺陷、訛誤恐怕不在少數,唯有祈求讀者明鑑和指點,以便我們完善。
最後,我們想起考古學的未來命運。不知不覺間,我們已開始進入人工智能和星際旅行的時代。像考古這樣專門與過去、與古物爲伍的學科,它未來的價值是什麼呢?作爲作者和從業者,我們需要想得多一點,想得更遠一些。
本書的作者根據自己的所學專長,分別撰寫了下述各章的有關篇目。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劉文鎖 :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章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孫國平 :第三、第七、第八章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周繁文 :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章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年研究員楊石霞 :第三、第七章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子奇 :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章 ;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研究部馮筱媛 :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章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王澤祥 :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章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曹葉安青 :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章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丁曼玉 :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碩士生樑蕙心、孫淑婷同學參與了部分篇目的編寫。衷心感謝所有爲本書提供圖片的同仁、友人!
二零二四年三月
新竹周**[0956***684]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中周**[0933***274]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高雄周**[0938***842]
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基隆王**[0932***217]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高雄朱**[0932***204]
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北符**[0966***721]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北王**[0986***833]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南趙**[0938***437]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北符**[0946***789]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北鄭**[0956***500]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北陳**[0966***904]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中劉**[0998***999]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北柳**[0932***463]
11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桃園符**[0920***109]
1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北趙**[0986***693]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南黃**[0988***424]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南陳**[0960***468]
11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嘉義孫**[0978***141]
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嘉義李**[0956***733]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南陳**[0946***453]
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竹謝**[0938***763]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高雄鍾**[0946***397]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桃園劉**[0986***333]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北鄭**[0966***493]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嘉義黃**[0988***902]
11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南王**[0946***533]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中柳**[0960***311]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北鍾**[0978***995]
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桃園錢**[0988***305]
1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基隆黃**[0966***256]
1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北仲**[0960***480]
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北符**[0918***772]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高雄楊**[0978***636]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桃園朱**[0978***952]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中鄭**[0966***811]
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嘉義孫**[0932***714]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北黃**[0960***861]
11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南鄭**[0960***651]
11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基隆陳**[0986***851]
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基隆鄭**[0946***171]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竹王**[0946***641]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嘉義劉**[0951***307]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北楊**[0951***698]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基隆謝**[0960***785]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基隆鍾**[0960***699]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新北劉**[0938***305]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基隆周**[0932***842]
11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嘉義周**[0956***781]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嘉義仲**[0918***884]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臺南孫**[0986***795]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中國考古百問】全兩冊
NT$2100
不器金文名品
NT$2250
2024新書推薦: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
NT$1800
欽澤派繪畫技藝·琍瑪滴論
NT$1368
觀世相:古典小說裡的浮生與世情+博物志(全兩冊)
NT$1980
消失的文明:建築+古國+宮殿(套裝3冊)
NT$1600
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全兩冊)隨書附贈集章冊
NT$1850
2024新書推薦:看懂敦煌系列(敦煌關鍵詞+十個人與敦煌+壁畫裏的莫高窟)套裝3冊
NT$1650
2023新書推薦:“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
NT$2600
中國南傳佛教藝術研究 傣族佛寺壁畫(664頁精裝函盒)
NT$1350
隱藏的風景·廣西古生物化石記(重達1.9公斤)
NT$2000
大清皇陵(全四冊)
NT$5200
岳南:考古中國(全11冊)
NT$1699
墨西哥與中美洲古代文明:考古與文化史(上下冊)
NT$3080
2023新書推薦:失落的文明:古羅馬+古墨西哥+古代中國(全三冊)
NT$2000
2023新書推薦: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全三冊)函裝
NT$1999
黃文弼:考古三記(套裝共3冊):羅布淖爾考古記+塔里木盆地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典藏函盒版)
NT$3320
【親歷中國考古】全8冊
NT$1450
【牛津圖坦卡蒙考古珍檔:100周年紀念】(精裝典藏版)
NT$998
敦煌文化系列:【尋踪敦煌古書《金剛經》】+【敦煌石窟藝術簡史】+【西域文化與敦煌藝術】
NT$1800
清代皇陵堪輿考+明代皇陵堪輿考+中國古代寺廟堪輿考+中國古代宮殿堪輿考(共4冊)
NT$1599
巴蜀石窟:【藏在鄉野的中華文明】
NT$1599
【敦煌本紀】(上下兩册,精裝典藏,布面燙金)
NT$1835
中國古代機械復原研究
NT$1750
【看見敦煌】+【敦煌:眾人受到召喚】
NT$1350
尋踪敦煌古書:【金剛經】(世界紀年最早的印本書籍)+【佛在敦煌】(全新塑封兩冊)
NT$1380
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
NT$2800
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夏商周考古學(第二版)【全2冊】
NT$2286
敦煌三書: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壁畫漫談+敦煌彩塑縱論
NT$2128
波斯筆記(精裝函套 上下冊)
NT$1599
此生只為守敦煌+願為敦煌燃此生(全兩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