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NT$1950

一百一十九位詩人,故里、墓園、祠堂、遺迹;藏書家韋力,以一己之力,勘訪傳世遺存,呈現天地悠悠詩情。


1636422120320877.jpg

详情-01.jpg


编辑推荐

 

 一百一十九位詩人,故里、墓園、祠堂、遺迹;

  五百餘張實地勘訪圖片;

  五百餘張善本古籍書影;

  上溯《詩經》,迄於晚清,三千年詩賦流變,作誦之人星漢燦爛;

  藏書家韋力,以一己之力,勘訪傳世遺存,呈現天地悠悠詩情。

内容简介


   《覓詩記》是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書系之一部。

中國的詩賦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有著特別清晰的流變主線,顯現出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在中國有著何等的生命力。本書以《詩經》一書的採集和編纂者作為專題尋訪的第1人。對詩人遺迹的勘訪,以時代為序,春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而同一個時代的詩人則以生年為序,凡是無法確定生卒年的詩人,則將其排在該代的後面。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到了唐代較為發達,本書詩人尋蹤之旅,當然是以唐代詩人為重點。但是為了文體上的劃分,「唐宋八大家」歸於文的範疇,本書不再收錄。本書收錄的範圍,下限則定在了清朝的結束。清朝結束之時,晚清的許多著名詩人仍然在世,故酌情收錄了幾位跨越這個時限的詩人。

作者简介


  韋力,號芷蘭齋,著名藏書家、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萬冊,四部齊備,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收藏古善本較多的人。著有《古書之愛》《古書收藏》《芷蘭齋書跋集》《瓊琚集》《硃痕探驪》《魯迅藏書志》《得書記》《失書記》《覓宗記》等,另有與安妮寶貝合著《古書之美》。

目录

序 言

尹吉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屈 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宋 玉:貌豐盈以庄姝兮,苞濕潤之玉顏

枚 乘:椐椐強強,莘莘將將

司馬相如: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揚 雄:惟天軌之不辟兮,何純絜而離紛

張 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曹 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曹 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蔡文姬: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阮 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山 濤、向 秀: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劉 伶: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兀然而醉,豁爾而醒。

張 華:居歡惜夜促,在蹙怨宵長

郭 璞:晨霞孤征,雲翼絕嶺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鮑 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沈 約: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

謝 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庾 信:回頭望鄉淚落,不知何處天邊?

顧野王:長歌挑碧玉,羅塵笑洛妃

盧照鄰:下筆則煙飛雲動,落紙則鸞回鳳驚

駱賓王: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楊 炯:赫赫宗周,皇天降休

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李 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王 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杜 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岑 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元 結: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

盧 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孟 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歐陽詹:可貴不貴,物失其類

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薛 濤:何處江村有笛聲,聲聲儘是迎郎曲

白居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盧 仝:生涯身是夢,耽樂酒為鄉

李商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杜 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羅 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司空圖:休休休,莫莫莫

皮日休 、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

胡 曾:行人慾識無窮恨,聽取東流易水聲

黃 滔:吳王歿地兮,吳國蕪城。

故宮莫問兮,故事難名。

韓 偓:曾向天涯懷此恨,見君嗚咽更凄涼

林 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余 靖:一叫一春殘,聲聲萬古冤

梅堯臣: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趙 抃:天地涵容百川人,晨昏浮動兩潮來

彭汝礪:愛君有素節,霜雪不凋謝

蘇舜欽: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黃庭堅: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鄱陽四洪:塗曲休辭辱,行將與夏通

周必大:數點家山常在眼,一聲寒雁正關情

陸 游: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王十朋:江湖魚鱉知多少,盡在恩波浩渺中

范成大: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翁 卷: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

戴復古:求名求利兩茫茫,千里歸來賦悼亡

文天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耶律楚材: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

劉秉忠:天地春秋幾蒼雁,江湖今古一扁舟

謝枋得:天下久無龔勝潔,人間何獨伯夷清

王 惲:清風破暑連三日,好雨依時抵萬金

趙孟頫:此行登仕版,未覺負儒冠

虞 集: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

薩都剌:萬事皆由天理順,何愁衣祿不周全

揭傒斯:虛館人不眠,時聞一葉落

丁鶴年:富貴倘來還自去,只留清氣在乾坤

於 謙: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李夢陽:隨流非我心,特立乃見疑

嚴 嵩:幽泉樹杪飛殘滴,瑤草岩中吐異芬

何景明:莫向高樓空悵望,暮蟬多在夕陽邊

高 拱:豈期柯葉盛,終擬棟樑材

楊繼盛: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

戚繼光:奮臂千山振,英聲百戰留

王錫爵:我命非我排,自有天公在

張 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錢謙益:坡公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

馮 班、馮 舒:從來天地無端恨,盡入貧窮一寸懷

傅 山: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

吳偉業:誤盡平生是一官,棄家容易變名難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

施閏章:一生膏血供人盡,涓滴還留自潤無?

朱彝尊:遼海月明霜滿野,陰山風雲草連天

梁佩蘭:不知天地里,還有幾人同

屈大均: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

王士禛: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宋 犖:多少往來名利客,滿身塵土拜盧生

吳 雯:一日陰晴看不定,人間萬事任東西

趙執信:雖緣草成質,不借月為光

沈德潛:金和玉節超今古,山到嵩高莫並高

厲 鶚、杭世駿:何限傷心付阿灰,卅年壯志事全違

曹秀先:平生愛讀秋聲賦,聽到蟬吟亦可人

袁 枚:絕地通天一枝筆,請看依傍是何人!

趙 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翁方綱:雕蟲篆鳥那比數,鴻都未立前三年

黃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龔自珍:洗盡狂名消盡想,本無一字是吾師

王闓運:天地悲歌里,興亡大夢中

張百熙:憂樂幾人在,戎馬關山愁

陳三立:憂患隨緣長,江湖入夢明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錢振鍠:古來好詩原有數,世間知己寧無緣?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前言/序言


  詩歌應當是這個世界上最早的文學形式,關於詩歌的產生有著不同的說法,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

  他的這段話被總結為勞動創造了詩歌,這種觀念一度成為了近幾十年來的主流說法。而趙義山、李修生主編的《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中,也秉持同樣的觀點:「中國詩史的長河,向上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謠。人們一般認為,語言和語言藝術起源於人類最早的實踐活動,首先是勞動。一般的情況是,由勞動節奏而產生了音樂,由音樂產生了歌詞。《廣雅》說:『聲比於琴瑟曰歌。』《爾雅》說:『徒歌謂之謠。』歌謠一詞,也反映了詩與樂同源的關係。」

  但也有人不這麼看,比如宇文所安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則說:「中國詩歌起源於西周時期的宗廟祭祀與政治儀式,由宮廷官員在這些場合中製作而成。」

  這裡稱是宗廟祭祀產生了詩歌,但這種祭祀之歌算不算後世所說的詩呢?該文中接著講到:「這些詩歌的早期階段,從形式上看,最好將之理解為一種緊緻有韻的言說或歌唱模式,包括使用尾韻、格律與象聲詞;象聲詞大多是富有節奏的雙聲、疊韻或重疊的連綿詞(連綿詞指通常音聲和諧的複合詞)。這些要素已經見於最早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儘管形式上尚不太規律。西周中期以來,尤其是整個東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對這些要素的系統運用日趨頻繁,雖然從未像今本《詩經》那樣達到普遍的一致性。」

  這段話說得比較謹嚴,其認為這種祭祀之歌應當算是詩歌的早期階段。以這句話來理解,雖然是早期階段,故也能將其視之為詩歌的起源。有著近似觀點者,還有日本學者前野直彬,他在其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講到「文學的源泉」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在遠古時代的村落中,舉例來說,每當春天到來,準備開始農耕之際,為了祈求豐盛的收成,要舉行祭神活動、咒術之類的儀式。在那樣場合,為了得到神的恩惠,必須使神快樂;而為了使神快樂,除了奉獻種種祭品之外,音樂、歌謠、舞蹈的奉獻,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歌謠,就成了中國文學的源泉之一。」

  遠古的人們為了祈求豐收,除了奉上祭品,同時還有音樂和歌舞,而這正是文學的起源,這也當然就成了詩的起源。那這種起源算不算詩呢?前野直彬講到:「通常,這些歌謠是在何時由何人所作,都是難以確定的。恐怕,由某一個人最初有意識地對歌詞加以琢磨,然後讓歌手演唱的例子,也是少數吧。大多數的情況恐怕是,在某個時間某次祭祀中,整個集團內宗教興奮高漲起來,某個人不加思慮地配合著那種場合唱出了歌詞,然後又成為全體的大合唱。經過這樣的階段以後,如果那一次的歌詞是出色的,就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來,一面修改字句,一面在同樣類型的祭祀中被反覆加以歌唱。」

  何人寫出了第一首詩?這一點無法確認,但前野直彬認為應當是先有曲調而後有歌詞。但無論怎樣,有了語言也就有了詩歌。對於詩歌的起源,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則把詩歌的起源做了上述觀點的折衷:「早在文字產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謠在口頭流傳。甲骨卜辭和《周易》卦爻辭中的韻語,是有文字記載的古代詩歌的萌芽。」

  此處稱,先有原始歌謠而後才產生了文字。但歌謠是如何產生者?該書既沒有秉承勞動說,也沒有強調祭祀說,但這裡卻提到了最早寫成文字性的詩歌,乃是出於古代祭祀文中的韻語,這至少說明原始詩歌跟祭祀的關聯度更大一些。

  既然有了書面形式的詩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何為中國第一部詩集?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是高度的一致,比如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一書,該書第一篇的題目即為「詩歌的起源」,而此文的第一句話則是:「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也有燦爛的文化。就詩歌方面講,第一部偉大的作品,當推《詩經》。」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在其專著《中國詩史》中也說:「《詩經》是從這個文學的價值與地位都尚不穩定的時代流傳下來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而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同樣稱:「《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看來,《詩經》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樣的斷語完全沒有問題。然唯有龔鵬程先生認為,《詩經》一書所說的內容是歌而非詩:「《詩經》所收,名之為詩,實皆是歌。故孔子自稱編此書可令雅頌各得其所;《史記》也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於韶武雅頌之音。』其中風、雅、頌之分類,頗似古希臘音樂分成立第亞式、伊俄尼亞式、道瑞斯式、佛里基亞式。」(龔鵬程著《中國文學史》第一章)

  但詩和歌應當怎樣區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即便《詩經》所說的是歌,那麼成了文字形式,它也同樣是歌詞,而歌詞與詩怎樣區分?這就不好界定了。但不管怎樣,這部詩集為中國成為詩歌的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實不僅如此,它還影響到了周邊的國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國詩史》中說:「這部書籍,不僅作為中國最早的詩集,而且也作為包括日本、朝鮮、越南及其他國家在內的遠東最古的詩集流傳至今。可以說,《詩經》在中國及遠東文學史的開端就已經顯示出中國與遠東後來的詩中一直有力地顯示的方向。」

  既然有了詩,那就會產生詩派,游國恩先生在《中國文學史講義》中說:「我國三千年來之文學,南北二派而已。南北二派之文學,詩賦而已。」在這裡,游先生總結了從《詩經》到如今三千年來的文學流變,他認為總體來說,中國三千年的文學史可以分為南、北兩大派,而這兩派文學可以用「詩」和「賦」兩個字來概括。

  接下來,他首先講到了詩的流變:「詩之祖為詩經之四言詩。一變而為漢魏六朝之五言。(樂府在內。)再變而為唐之七言。(律詩在內。)三變而為宋人之詞。四變而為元人之曲。五變而為現代之語體詩。(清代在內。)此一系統也。」游國恩說,《詩經》中的四言詩堪稱詩之祖,而後變成了漢魏六朝時期的五言詩,再接下來就成了唐代的七言詩,而後宋人的詞和元人的曲也都是這個系統的演變,這種演變一直到現代詩。

  而對於賦體的流變,游國恩接著講到:「賦之祖為騷體之楚辭。一變而為漢賦。再變而為六朝之俳賦及駢儷文。三變而為唐宋之律賦及四六。四變而為明清之八比。此又一系統也。」

  游國恩認為,賦體詩由楚辭演變而來,到了漢代就變為了賦,到六朝時期就變成了駢體文,而到了唐宋時期就成為了律賦。游國恩同時認為,明清時期的八股文其實就是從《離騷》到賦的演變結果。

  以上所言乃是從文體上的劃分,而若從地域上來劃分,游國恩在《講義》中有著這樣的論述:「我國文學發祥之地,原在黃河流域,大約西元前千一百年至五百年間。其文學之主要作品為四言詩。詩經三百篇即可代表古代北方之韻文。(此就大部分言之。其中亦有南方詩歌。)詩經之形式除極少數之雜言(自一二言至八九言)外,余皆以四言為主體。其時代雖極難確定。然大抵最早者不過周初。最晚者在陳靈公被弒之際。(前六百年)此種四言詩盛行至五六百年。此五六百年間之文學,吾人稱之為詩經時期。」

  游國恩認為,中國文學的發祥之地乃是在黃河流域,所以他認為《詩經》代表了中國古代北方的韻文,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觀念。而後他在文中又分別詳述了楚辭時期、漢賦時期、五言詩時期等等。

  由這些劃分可知,中國的詩賦不僅是源遠流長,而且有著特別清晰的流變主線,以此顯現了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在中國有著何等的生命力。

  也正因如此,對於古代詩人的尋訪,我則以《詩經》一書的採集和編纂者作為這個專題尋訪的第一人。雖然說,《詩經》一書是否存在這樣一位唯一的編輯者?如果是這樣的話,而此人是否就是尹吉甫?學界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對尹吉甫是該書的編纂者有著疑問,那麼這部偉大的《詩經》應該是何人所編呢?顯然沒有統一的答案。既然如此,那我就把尹吉甫作為古代詩人尋蹤的第一位吧。

  中國古代有四大文體之說——「唐詩、宋詞、元曲、漢賦」,因此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到了唐代最為發達,因此,我的詩人尋蹤之旅,當然是以唐代詩人為重點。但是為了文體上的劃分,我又將詩和文分為兩個部分。對於文,在中國歷史上最受人矚目者,乃是「唐宋八大家」,因此,我把凡屬於這個範疇的八位詩人,又歸到了文的範疇內。

  古代的大文豪,其實他們的才能不能簡單地劃分為詩人、詞人或文章家等等,因為他們在每一個領域,只要有所涉獵,都能做出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最理想的劃分結果,就是這些著名文人有著多處遺迹留存於世,這就可以在每個門類中重點論述他們在該方面的偉大成就,但可惜,能夠如願者很少,因此,當我選擇把某處著名文人遺迹應該歸入哪個門類時,大感躊躇,最終也只能將其放在其中一類內進行論述。

  如前所言,該書收錄的範圍,其上限為《詩經》,而其下限則定在了清朝的結束。然而清朝結束之時,晚清的許多著名詩人仍然在世,故酌情收錄幾位跨越這個時限的詩人。

  就文體而言,本書所收錄者包括詩和賦兩類作者,這樣的歸類方式在前面已經引用了游國恩先生的觀念,雖然他說:「四言詩變至辭賦而極矣。然辭賦雖為韻文。其性質實與其他散文無異。」游先生還是認為辭、賦均屬韻文,既然是韻文,我覺得將其與詩合在一起,應該沒什麼問題,因為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也同樣認為甲骨卜辭和《周易》卦爻中的韻語,均為古代詩歌的萌芽。顯然,押韻的散文也屬於詩歌的範疇。

  本書以時代為序,而同一個時代的詩人則以生年為序,凡是無法確定生卒年的詩人,則將其排在該代的後面。

  該書乃是我對中國古代詩人的尋訪,這樣的尋訪只能以現存的詩人遺迹為目標。在歷史的遞傳過程中,有很多著名詩人雖然在詩史上極具重要地位,可惜我卻尋不到與其相關的任何遺迹,故該書只能付諸闕如,期待著今後的進一步發現。還有一種情況,則是該詩人的歷史遺迹今日仍有留存,但出於各種原因,我卻未能找到,這也是一個大遺憾。而以上兩種情況,都期待著能夠有更多的發現,以便能夠將這種詩人尋訪之旅變得更加完整。

1608384496965923.jpg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NT$1950
最新訂購
  • 高雄仲**[0966***838]

    7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桃園符**[0918***238]

    20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嘉義吳**[0988***734]

    半小時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南李**[0998***457]

    2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南周**[0933***487]

    4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北楊**[0998***777]

    7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高雄鄭**[0978***250]

    12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竹鍾**[0960***322]

    1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嘉義孫**[0956***587]

    4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南趙**[0960***400]

    半小時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北孫**[0966***199]

    2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北鄭**[0933***314]

    2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北朱**[0960***373]

    半小時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桃園符**[0978***538]

    半小時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中李**[0956***337]

    2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北符**[0920***183]

    2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嘉義陳**[0956***385]

    20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南錢**[0920***415]

    20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南吳**[0956***501]

    11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高雄朱**[0938***932]

    1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桃園鍾**[0920***312]

    11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基隆孫**[0932***870]

    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竹符**[0988***301]

    20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高雄柳**[0933***633]

    2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北錢**[0986***145]

    20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高雄鄭**[0998***377]

    2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北孫**[0998***983]

    20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桃園謝**[0938***754]

    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嘉義陳**[0933***885]

    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北周**[0933***504]

    4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高雄仲**[0988***884]

    7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竹謝**[0946***399]

    1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北朱**[0960***560]

    20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嘉義楊**[0932***775]

    1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北鍾**[0918***251]

    1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桃園符**[0933***816]

    2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南仲**[0966***659]

    2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嘉義柳**[0978***471]

    20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基隆鄭**[0960***899]

    2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竹趙**[0968***862]

    7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竹方**[0946***992]

    1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基隆王**[0988***257]

    4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北朱**[0988***447]

    半小時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中陳**[0946***855]

    1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基隆符**[0960***221]

    2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基隆方**[0932***464]

    4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基隆周**[0946***844]

    12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新竹鄭**[0986***596]

    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南柳**[0960***220]

    25分鐘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臺南張**[0932***484]

    半小時前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 - 韋力·傳統文化遺迹尋蹤系列:覓詩記(套裝共3冊)